(来源:聚烯烃人)
近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正在制定《加力推进石化化工行业老旧装置更新改造行动方案》,为进一步摸清老旧装置底数,明确工作标准要求,开展石化化工行业老旧装置摸底评估工作。
摸底评估对象为:截至 2025 年 5 月 30 日,石化化工行业主体设备设施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或实际投产运行超过 20 年的生产装置。摸底评估事项包含:老旧装置基本情况、安全评估及及其他评估。评估范围,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中 25大类及26大类中的相关企业等。其中265分类为合成材料制造,包括塑料(如聚乙烯、聚丙烯)、合成橡胶(如丁苯橡胶、顺丁橡胶)、合成纤维(如聚酯纤维、锦纶)等。
回顾中国聚乙烯发展史,这并不是行业产能第一次迎来大的变化。
中国聚乙烯最早投产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兰州石化引进了中国第一套高压聚乙烯装置,并成功投产,由此开启了中国聚乙烯工业化进程。
缓慢起步期(运行35年以上的产能占比4%以上)
1970-1990年期间,中国化工产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由于聚乙烯生产技术主要依赖国外引进,且受制于资金、技术和设备等因素,产能扩张缓慢,约经历了20年的时间中国聚乙烯产能由1970年的20万吨增加至百万吨以上。
平稳增长期(运行25-35年以上的产能占比5%以上)
1990-2000年期间,中国聚乙烯产能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这主要受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对聚乙烯的需求增长,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进入该领域。同时国内企业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自身的生产能力。一些大型石化企业开始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逐渐扩大了聚乙烯的生产规模。
加速扩张期(运行15-25年以上的产能占比18%以上)
2000-2010年期间,包装、电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刺激了对聚乙烯原料的需求,期间年度平均消费增速在14%附近。另外国家加大了对石化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大规模的产能建设和技术创新。技术水平的逐渐成熟,进一步推动了产能的快速扩张。
高速增长与结构调整期(运行15年以下的产能占比72%以上)
2010-至今,中国聚乙烯产能年均复合增速维持在9%以上,消费增速逐步降至6%附近。随着产能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行业供应压力逐步显现。
另外从上图可以看出,目前地方性企业的占比已提升至45%以上,企业类型越分散,市场竞争则越激烈。另外在需求增速不及供应增速的情况下,企业已经开始通过调整检修影响量来促使供需到达相对平衡状态,据统计2023年中国聚乙烯月均检修损失量在30万吨左右,2024及2025年已经增加至40万吨以上。
通过数据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当前市场供应充沛、竞争激烈的现状。在此背景下,中国聚乙烯产业开始进入结构调整阶段。目前聚乙烯产品运行20年以上的产能占比在14%左右,共涉及15家企业,45条产线,虽然老旧装置更新改造行动方案短期可能增加企业合规成本、加速落后产能退出。但长期将推动行业实现 “安全升级、环保达标、能效提升、结构优化”,助力聚乙烯行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同时为技术先进、合规能力强的企业创造更大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