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泰安日报)
在宁阳县伏山镇太平村,两棵挺拔的松柏静静矗立,树下长眠着一对革命伴侣——赵福基与马淑贞。他们用鲜血浇灌了这片热土,将生命永远定格在32岁和37岁。他们的精神如松柏般长青,在时代的春风里生生不息。
赵福基生于太平村一个普通农家,自幼随父读书、习医,悬壶济世。1937年夏天,卢沟桥的炮声震碎了华夏大地的宁静,也惊醒了这位乡村郎中的报国之心。目睹日寇铁蹄践踏山河,他忧心如焚、痛心疾首,毅然放下药箱,投身抗日洪流。
在宁阳五区,赵福基带领游击队神出鬼没于白马庙、大辛庄、开元寺、沈家坪、王卞等日伪据点,侦察敌情,巧抓俘虏,成为群众眼中的“虎胆英雄”。1939年5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在陆房被日伪军包围,赵福基率区游击队支援,为大部队成功突围立下战功。在他的影响下,妻子马淑贞也走出家门,奔走于汶河两岸,组织妇救会、宣传抗日,用柔肩担起救亡图存的重任。这对革命夫妻,一个在前线浴血奋战,一个在后方发动群众,共同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时期。日伪军疯狂清乡、扫荡,革命者时刻面临生死考验。这年春天,赵福基在肥城县张楼村不幸被捕。敌人先以高官厚禄利诱,继以酷刑相加——钉子床刺穿身躯,狼狗撕咬皮肉,鲜血浸透囚衣,他却始终紧咬牙关,没有泄露半点党的机密。
在赴刑场的路上,赵福基望着泣不成声的老母亲从容道:“娘,不要哭,儿子是共产党员,为受苦人翻身求解放去死,我死也甘心!”他转身向着围观的乡亲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丈夫牺牲的噩耗传来,马淑贞心中万分悲痛。她擦干眼泪,将悲痛化为力量,毅然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走的路,我要接着走下去!”在艰难岁月里,这个瘦弱的女子只身潜入白马庙、堽城屯、十里铺、云山店、王卞等敌区侦察敌情。她扮作普通农妇潜入济南购置军火,又巧妙突破封锁运回宁阳。抗战胜利后,马淑贞又不分昼夜,挨家挨户鼓心劲,带领全区妇女投入反奸诉苦和减租减息斗争中。
1946年7月14日,马淑贞在执行任务时落入敌手。匪徒用刺刀捅她的腿肚子,用烧红的铁条穿透她的锁骨,却始终未能撬开她的牙关。那个漆黑的夜晚,凶残的敌人将她推入枯井,又扔进燃烧的麦秸。“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马淑贞用最后一点力气奋力高呼着口号,壮烈牺牲。
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人生,虽短暂却永恒。赵福基、马淑贞夫妇倾力抗日、带领群众翻身求解放的事迹在宁阳大地广为流传。1984年春,伏山镇的少先队员们自发捐款,为这对英雄夫妻重新修建了夫妻双烈士墓。如今,这里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烈士墓前,总能看到瞻仰者敬献的鲜花,干部群众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青年学生纷纷前来祭扫。他们的感人事迹被创编成情景剧《夫妻树》,当舞台光影定格在英勇就义的时刻,当铿锵誓言在剧场回响,观众席间,泪水与掌声交织成最深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