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酒头条)
泸州老窖与诗仙太白这场跨越时空的合作,不仅是老牌酒企对区域品牌的精准托举,更是传统酿造匠心与时代需求的温暖对话。
文|田洪涛
编者按:为唤醒“五十三优”历史价值、激活品牌生命力,云酒头条特推出“寻访国家优质酒”系列活动及文章。
我们将深入企业一线,系统梳理“五十三优”的历史文化脉络、工艺传承体系及市场突围经验,通过全媒体平台向行业及消费者传递“国优”品牌的真实价值。
云酒头条一直以来都关注白酒产业生态多样性。此次行动既是对计划经济时代品质标杆的致敬,更是为区域酒企提供价值重估的公共平台。
现诚邀“五十三优”企业与我们共同书写这段产业记忆,让“国家优质酒”不再只是博物馆的标签,而成为消费市场的活性资产。
联系人:田洪涛
联系电话:18663826979
“三尺白布四两麻,脚蹬石头手扒沙。烈日暴雨浑不怕,嘿哟嘿哟把船拉!号子一响浪开花,棒棒老酒汗中花!”
这粗犷豪迈的号子,曾在长江与嘉陵江的激流中传唱千年,诉说着山城子民与江河搏斗的坚韧,也浸染着码头劳作者解乏提神的那一口老酒香。
长江与嘉陵江在此深情相拥,滋养着山城的千年烟火;陡峭的石阶仿佛还回荡着棒棒军的号子,穿楼的轻轨掠过老茶馆升腾的氤氲。
七月的重庆,42度的热浪炙烤着解放碑的柏油路。蒸腾的暑气让防空洞里挤满了摇扇纳凉的市民,长江索道的轿厢反射着刺目的白光,路边冰粉摊的碎冰声此起彼伏,是火炉盛夏最清脆的注脚。
在这座以“热”和“韧”著称的江湖码头,诗仙太白销售员的工装后背早已结出盐霜。他们正将新花瓷等产品,小心翼翼地摆进烟酒店、餐饮店、特产店的玻璃橱窗……一场关乎百年品牌存续的“终端扩容会战”,正如这酷暑般炽烈。
“诗仙太白回来了!”“百年品牌了,还能再一统重庆吗?”肯定与质疑交织在燥热的空气里。货架玻璃映着销售员汗珠密布的脸庞,窗外不远处,长江波光粼粼,木船剪影绰绰,恍惚间与百年前发轫的镜头叠加——1917年那个清晨,重庆商人鲍念荣载着从泸州购得的百年窖泥和老糟顺流而下时,是否预见了这场穿越世纪的沉浮与救赎?
而“诗仙太白”这个浸润着盛唐浪漫诗酒基因的名字,又能否在长江与嘉陵江激荡的合流处重焕光华?
烽火琼浆:乱世酒旗香
1917年是一个承载多重历史意义的年份,既关联中国近代政治动荡,也是全球格局变化的重要节点。彼时,重庆在作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正逐步融入近代化进程。
▎西德尼·甘博镜头下1917年的万县
美国摄影师西德尼·甘博也是在那一年沿长江逆流而上,最终停靠在了重庆的朝天门码头,用镜头记录了这座山城百姓的烟火生活。
在他拍摄的码头照片中,不知道有没有鲍念荣“运糟入万”的木船?倘或有,诗仙太白在百年创业史中就又多了一帧节点式的见证。
▎西德尼·甘博镜头下1917年的万县码头,或许鲍念荣就是通过这一码头将老糟运进万县的(图源:图馆)
怀揣振兴万州白酒执念的鲍念荣远赴泸州,花巨资从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泸州“温永盛酒坊”购买了两口明朝时期的窖泥和母糟,乘船顺江而下,在万州一马路钟鼓楼建窖,生产浓香型大曲酒,取名为“花林春酒坊”。
1919年,鲍念荣再赴泸州诚邀温永盛酒坊酿酒大师潘景山赴“花林春”掌酢。潘景山把万州古老酿酒技艺与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结合,自创了诗仙太白独特的酿酒技术,并一直口传心授,延续至今。潘景山也因此成为诗仙太白第一代酿酒宗师。
自此,一缕浓香在“万川毕汇”“万商云集”的万州扎了根。诗仙太白与泸州老窖“窖成一脉,情定百年”的关联也自此开启。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这缕酒香更浸润着滚烫的革命热血。鲜为人知的是,泸州老窖与诗仙太白的“窖缘”,在民国时期还承载着一段可歌可泣的红色记忆。这故事,与一位名叫李青林的烈士紧密相连。
她,是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16代传承人李华伯的妹妹。
▎左:李青林;右:万州旧照
李青林生于泸州酿酒世家,却毅然投身民族解放的洪流。1947年,受党组织派遣,她赴万县担任中共万县县委副书记,领导地下斗争。凭借对酿酒的精通,她化名进入花林春酒坊工作。
在这里,她不仅是无畏的革命者,更是技艺的传播者——将家族传承的酿制技艺引入酒坊,悄然推动了诗仙太白酒品质的又一次精进。这位《红岩》中坚贞不屈的“李青竹”,在酒香浸润中,为理想燃烧着生命。
然而,黎明前的黑暗最为浓重。1948年6月,李青林在万县被捕,宁死不屈,最终于1949年11月英勇就义,成为“红岩烈士”。
李青林的一生,是革命信仰与家传技艺交织的壮丽诗篇。她让巴渝大地的这杯佳酿,更添一份穿越时空的厚重与荣光。
战火并未浇灭这方水土对美酒的执着。万县志记载:“1936年,只万县境内就已有小酒坊735家,其中钟鼓楼的花林春、毡帽石的福厚昌、黄岭坪的四合春、月亮石的太白春,规模都是比较大。”
精到的匠心匠艺,让花林春酒渐渐成为重庆的标签,成为当地招待客人的首选。
战火纷飞,酒旗不坠。从鲍念荣的创业宏图,到潘景山的技艺融合,再到李青林的赤胆传承,这缕源自泸州、扎根万州的窖香,在乱世烽烟中顽强生长。它见证了时代的巨变,也淬炼出自身穿越风雨的基因——这便是诗仙太白百年烈焰征程的厚重底色。
酒韵跌宕:国宴之巅与“国优”正名
1949年,红旗漫卷山城。花林春酒坊收归国有,更名地方国营万县酒厂。新中国如同温暖的襁褓,将酒香裹进指令性调拨的体系。
1958年,为筹备建国十周年庆典。国家商业部、外交部在青岛召开全国评酒会,评选推荐国庆十周年国宴用酒。万县酒厂推送的“六合美”酒令专家惊叹:“有宜宾的头,泸州的尾,中间夹着茅台的酱香!”会议决定将此酒推荐为国庆十周年宴会用酒。
▎《1959年国庆需求酒类数量表》显示,出产自万县的“广柑酒”“六合美酒”“大曲酒”在列
会上,外交部、商业部领导建议,企业应以地方名人或名胜古迹命名。翌年,这杯琼浆便被赋予了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太白酒,从此成为国宴瓷瓶里的中国滋味。
计划经济时代,太白酒作为酒类拳头产品列入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调拨,销往全国各地。万县太白酒诗酒快意的气质成为渝酒的典型代表。
但有一段历史,诗仙太白人每每提及总叹息不已。1963年10月第二届全国评酒会召开,按照评委打分,太白酒和五粮液同时进入名酒之列,但由于单品产量不达标,太白酒遗憾落选。消息传来,车间老师傅摇头叹息,“我们离名酒称号,虽然只有一步之遥的距离,但却差有一座长江大桥的分量。”
当酒厂沉醉于统购包销的安稳时,市场的惊雷已在远方滚动。
1983年国家新商标法实施以后,陕西省眉县太白酒厂以万县太白酒厂使用的南浦牌太白酒商标侵权为由,起诉到国家工商总局。两年后,国家工商总局裁定:四川万县太白酒厂使用南浦牌太白酒商标,是新商标法实施以前的遗留问题,不构成侵权。
为响应工商总局号召,同时彰显并纪念与李白深厚的历史渊源,这款近70年的“太白酒”主动更名为“诗仙太白酒”。
1989年,全国第五届评酒会在合肥举行。大会共评出17种国家名酒和53种国家优质酒。39°诗仙太白牌诗仙太白陈曲位列“五十三优”。在白酒评比时代落幕前,诗仙太白为渝酒抢下了最后一张船票。
车间窖池的蒸汽模糊了窗上的奖状。从国宴瓷瓶的巅峰荣耀,到与“八大名酒”擦肩而过的遗憾,从更名换姓的切肤之痛,到“53优”银奖的悲壮正名——四十年间四次命运转折,恰似长江穿越夔门,激流澎湃,百转千回。当1989年的晨光洒在“诗仙太白”新厂牌上,市场经济的大潮已漫过厂门石阶,新的创业正在江风中酝酿。
潮汐之间:迷航的转型年代
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大幕拉开,企业纷纷从“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诗仙太白积极拥抱市场,1987年便与河南两家糖酒公司签了联营协议,决定在河南建销售基地。
谁曾想,却被主管部门兜头泼了一盆冷水——产品必须交产地商业部门“统销”。自主选客户成了奢望,北上计划就此搁浅。
但转型的甜头也曾尝过。
1988年,诗仙太白推出高、中、低档20多个品种,一时销售大火,销售收入达1916万元,税金515万元,利润246万元,成为万县地区重点骨干企业。同年,国家放开名酒价格管控,酒业正式进入市场导向的商品经济时代,诗仙太白摩拳擦掌,正欲大展拳脚。
谁料政策风向突变。1989年,中办、国办出台规定“名酒不准上公务宴席”“不准公款买烟酒”,行业急转直下。诗仙太白刚走向市场便遭重创:1991年生产大曲酒2980吨,比前一年降25%;销售收入955万元,降50%;年终决算亏损31万元。等1991年彻底告别计划体制时,它已虚弱到区外市场尽失、销售人才凋零,连重庆本土都难打开。
1992年,三峡移民工程启动,万州区搬迁26.3万人(占库区1/5)。“按照相关规定,诗仙太白获1898.49万元补偿资金,本以为是翻身机会,却一头扎进多元经营误区——投资甘油等非主营项目,唯一的酒精类项目还因环保问题下马,所有尝试折戟沉沙,企业雪上加霜。”
诗仙太白生产总监吴俊告诉云酒头条,从1993到1998年,连年亏损的诗仙太白在低谷挣扎,加之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来袭,未来的路更加迷惘。
从价格解绑的狂喜到投资的荒诞,从紧抓政策红利到战略踩空,十四年转型路像极了险滩行舟。时代的浪潮里,企业既要敢闯敢试,更要看清自己的航道——当政策的风向标转动时,顺势而为的前提是守住主业根基。
热钱蚀骨:迷失的资本轮回
为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997年重庆升格直辖市。诗仙太白作为重庆市唯一的国家优质酒、省级名酒,被列为政府重点扶持对象,指定为接待专用酒。
重获生机的诗仙太白借机布局重庆:在主城区发展经销商20多家,建立直销点200多个,营销工作打开局面。1998年实现销售收入4052万元,同比增长17.62%。但由于历史包袱,诗仙太白还处于亏损状态,到1998年累计亏损达1799万元,资产负债率更是达96.82%。
为盘活资产,1998年11月万州区引入武汉北斗集团兼并,后者承诺注资2000万并承接债务。兼并后,北斗集团对诗仙太白进行了全面改革:取消“铁饭碗”实行聘用制,员工收入与效益挂钩,成立营销总公司聚焦终端。1999年,诗仙太白销售收入涨至6795万元,同比增长67.69%,盈利13万元,终于扭亏为盈。
然而到2000年2月,北斗集团资金仍未兑现,万州区政府同意其撤走,诗仙太白重回国有。由于市场战略清晰、产品适销对路,企业仍稳步发展:2001年销售收入1.52亿元,同比增长47.53%;上缴税金1602万元,同比大增144.69%;利润1018万元,增长102.14%。
前途一片光明,步伐越迈越大。乘中国加入WTO的东风,诗仙太白开始“狂奔”:扩产能、上自动线、改造厂区、跨界增产饮料、投资啤酒、收购牛肉厂和芦荟公司……一时间,诗仙太白急剧壮大,到2007年销售收入达3.3亿元。但由于摊子铺的太大,管理无法企及,在轰轰烈烈的表象后面,是利润下滑的积重难返。
回忆起那段历史,吴俊直言:“销售收入虽然有增长,但增长的基本上是不赚钱的低档酒,利润甚至下降。同时,由于过渡扩张,企业资金十分紧张,开始拖欠税金和员工社保。”
2007年3月,为维持运转,诗仙太白开始贷款。这引起了政府的警觉,有了出售太白酒厂的想法。同年5月,万州区政府与重庆轻纺控股集团达成协议,后者以9000万元整体收购。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我国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经济刺激下企业纷纷“做大做强”。诗仙太白再次跑马圈地:收购酒厂、建设分厂、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价格……这条似曾相识的路能把诗仙太白引向何方?
2012年,诗仙太白营收攀升至11亿元,其中重庆市场贡献8亿。谁也不曾想到,这竟是诗仙太白至今的最高峰值。之后,便一路走低。
教训深刻,原因复杂。据诗仙太白酒业公司总经理倪斌分析,首先是2012年12月开始的三公消费严格限制,高端政商用酒急剧萎缩,带动酒水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其次,重庆轻纺时期的盲目扩张,多元经营,致使战线太长,品控出现问题,渐渐失去消费者信任;第三,重庆轻纺忽视与政府的关系,政务宴请市场一挫再挫。
2015年,诗仙太白营收降至6000万,开始申请破产;截至2016年,诗仙太白的总负债额超10亿元,面临生产经营危机。
从“山城一哥”到“潦倒贵族”,这场20年的资本迷途,本质是业外资本将白酒当作“提款机”——用快消品的野蛮生长践踏酿造规律,拿金融杠杆撬碎百年匠心。不同的资本,相同的结局,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白酒是时间的艺术,容不得流水线式的资本速成。唯有尊重酿造的岁月逻辑,才能酿出经得住时光检验的好酒。
烈焰救赎:百年窖缘再续
白酒“黄金十年”巅峰期,诗仙太白却在衰落。2017年营收仅1700万,其中1000万靠3—10元低端酒支撑,利润惨淡;老版盛世唐朝虽能卖150—160元,却难挽颓势。
两次面对业外资本带来的问题,重庆市政府有意在业内寻求合作,打造“重庆市拿得出手的高端白酒”的想法。
2017年,在诗仙太白成立百年之际,重庆市政府结合《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邀请泸州老窖对诗仙太白进行指导和帮扶。
“历史遗留问题还是较多。”诗仙太白销售公司总经理朱坤昌表示,首先是社会库存达7—8亿元。“甚至到2022年,都有经销商拿着2012年的白条来要费用”;其次是品牌流失严重,渠道堵塞停滞,经销商缺乏信心;再次,酒质品控问题,市民餐桌上已见不到诗仙太白,从“在重庆只喝诗仙太白”到“感觉丢了重庆人的脸”;最后,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走入僵局,得不到有效支持。
为完成重庆市政府交予的帮扶任务,泸州老窖对生产、品牌、营销做了全面调研,最终开出了“先救命,再治病”的方案。
“救命”靠激活市场。最紧要的任务就是消化社会库存,重新拉回市场关注。所以,即便那些年疫情反复,诗仙太白依然奋战在市场终端。路子对了,回报就来了,2021年仅万州市场就实现1000万营收。
“治病”就是脱胎换骨提升品质。2022年3月,诗仙太白首批推出经典产品新花瓷、盛世唐朝20年,并搭建经销商与终端联盟。第二年,泸州老窖加大对诗仙太白帮扶力度,进一步提质增效,成立生产、营销、质量三个专项小组,分别由酿酒技艺第23代传承人倪斌、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李光杰、原质量管理中心总经理王明担任顾问,全面赋能。
▎“运糟入万”
2023年7月,泸州老窖二次“运糟入万”——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作坊的泉记、协成、顺昌祥作坊精选糟醅,运至诗仙太白酒厂续糟配料。百年窖泥与百年工艺的碰撞,让诗仙太白的酒香更添岁月厚度。
当年11月,由倪斌带领诗仙太白酿酒大师团队创新的单多粮创新工艺获得2023年中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自此,诗仙太白完成重塑生产与质量体系。
产品战略同步升级。泸州老窖为诗仙太白梳理出“双品牌·三品系”战略:以诗仙太白、盛世唐朝两大驰名商标为双品牌,覆盖新花瓷口粮酒、双狮高端酒、盛世唐朝中高端/次高端三大品系,全面抢占价格带,剑指“重庆白酒第一品牌”。
定战略擘画未来。2023年,诗仙太白入选“重庆市十大爆品”,并于次年举办“诗仙太白2024爆品推介会”。会上,诗仙太白发布了“11233”品牌发展战略:即树立一个目标——打造“中国诗酒第一品牌”;打造一瓶代表重庆的拿得出手的好酒;实现“脱胎换骨的品质升级”和“擦亮重庆城市名片”两大目标;打好“李白诗酒文化”“老窖师徒情缘”“本土乡情”三张牌;以诗仙太白双狮系列、新花瓷系列、盛世唐朝系列三品系全面打造重庆爆品白酒。
“2025年,白酒行业在宏观经济波动与产业深度调整的双重压力下,步入转型攻坚期。诗仙太白这一区域性酒企承压较大。”朱坤昌告诉云酒头条,面对当前市场,诗仙太白正聚焦四个核心单品,深耕团购与宴席市场,全力打造极致质价比。同时,为顺应高品质光瓶口粮酒市场,诗仙太白开发了“渝酒王”光瓶酒系列,预计今年8月全面上市……
面对复杂的行业态势,诗仙太白重组章法严谨、节奏清晰,让市场充满了期待。
炎炎夏日,诗仙太白在重庆市场打响了“终端扩容会战”,烟酒店、餐饮店、特产店全面铺货。“先站住终端,再优化产品组合策略,我们才有机会。”朱坤昌表示,重庆白酒市场格局较乱,100亿的白酒市场,品牌酒有80亿,但没有一个品牌超过10亿,没有形成绝对垄断极。诗仙太白必须打好“重庆本土乡情”这张牌,利用地缘优势,老窖的品质优势,拿到自己该有的市场份额。
泸州老窖与诗仙太白这场跨越时空的合作,不仅是老牌酒企对区域品牌的精准托举,更是传统酿造匠心与时代需求的温暖对话。当从泸州到万州的“双城记”写成“共荣篇”,我们看到的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彼此照亮的未来。
长江水依旧奔涌,它记得百年前顺流而下的那船窖泥,记得潘景山融合两地智慧的手艺,更记得李青林以生命与家学播撒的革命火种与技艺薪传。这份由时间、匠心、热血共同淬炼的“窖魂”,是诗仙太白穿越烈焰征途的根基,亦是它走向未来的不灭航标。
窖火淬炼,诗酒长流。这艘承载着两江基因的“轻舟”,曾五次载着诗仙李白穿越三峡,在万州的山水间留下“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千古绝唱。如今,它承载着“诗仙太白”的盛唐诗魂,在百年知己的护航下,能否驶过新时代的“万重山”,抵达“重庆白酒第一品牌”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