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陈娜)今年以来,新区聚焦环评审批中的痛点、堵点问题,创新“小切口”要素保障,推动环评从“重程序”向“重质量”、从“被动审批”向“主动服务”转变,实现质效双升。
加强统筹协调,打通信息壁垒。提前介入、分类管理、绿色通道,帮助企业规避政策风险、降低时间成本。各要素保障单位主动对接项目联合踏勘、联合会审,对拟建项目的生产工艺、选址等进行初步分析,提出产业政策、选址等指导建议,避免企业走弯路。将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纳入“绿色通道”,实行特事特办、主动上门服务,确保顺利实施。截至目前,已预审重点项目39个,环评提前介入率达100%,企业前期准备时间平均减少50%,审批时间平均缩短40%。
深化预审内涵,打造精品服务。对纳入重点服务清单的项目,根据项目特点、生产工艺、污染物种类及产排量等,梳理不同类型项目审批的核心要素,针对性召集行业专家,进行实质性联合审查与指导,帮助企业梳理项目存在的潜在污染风险并提出意见建议及解决方案,精准指导企业开展环评报告书、表编制有关工作,助力项目顺利落地实施。
强化编制质量监管,严守环评底线。通过加强严格复核、规范管理、信用惩戒等措施,规范环评单位报告书、表编制,解决环评文件“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等问题,提升环评质量,常态化质量复核。今年以来,累计复核环评文件8份,约谈环评报告编制单位1家、报告编制人员2人(次),有效震慑环评编制违规行为。
新区将持续深化环评追踪“小切口”改革,用更精准的要素保障、更高效的审批服务、更严格的管理流程,以高水平要素保障服务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针艾”铜川引八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