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鸣峰寺“船”形探究
创始人
2025-07-26 07:02:47
0

鸣峰寺

鸣峰寺,又名鸣峰岩寺,坐落于仙游县南鸣峰山鸣峰岩上。

鸣峰岩,海拔逾500米。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十二载:“鸣(峰)山,高二十余丈。山顶有石,石上有风穴,穴中有蛎壳,天将雨侧鸣,过三日不雨则旱。”相传过去每当遇到天将下雨的时候,侧面山谷中就会发出雷鸣之声,“鸣峰岩”故此得名。

鸣峰寺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后经历代多次重修增益。清康熙《仙游县志》详尽记载了建寺历程:“鸣峰岩(寺),由唐中丞郑公良士建,久圯;孙,宋进士知县勋公舍地,卓真人重建;明僧慧德修;清僧石舟重修。”最后一次全面修葺在1984年。

鸣峰寺坐西北、面东南,依山而建,参差错落,与群山叠嶂相互辉映。佛寺为中轴线布局,共有四殿,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地藏殿,左右分别为僧舍、斋房以及廊庑,总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

鸣峰寺现存殿宇主要为明清建筑风格。屋顶覆盖红瓦,屋脊高高生起,端头做燕尾(俗称武脊),武脊翘起红舌,脊须比闽南的“燕尾”显得更加轻盈细巧,背面还附有复瓣灰塑莲花。脊堵正反两面均嵌镂空海棠纹红砖,既美观大方,又能减轻山风对屋脊造成的压力。两侧山花辅以红壁瓦钉,壁瓦四周用蛎灰勾缝。穿斗式木构架作为建筑主要承重构件,稳固且抗震。生土和青、白花岗岩石拼砌的墙体起到分隔空间、内外围和挡风避雨的作用。佛寺装饰形式丰富多彩,木雕、石雕、灰塑、壁画、彩绘等琳琅满目,色彩对比强烈,整体颇具莆仙传统民居特色。

最特别的是其整体“船”形的建筑形态。前后天王殿、地藏殿面阔较窄,似船的首尾舵;中间大雄宝殿、祖师殿以及天井的组合犹如船身;两旁僧舍、斋房以及廊庑如同船的左右舷。从高空俯瞰,佛寺就像一艘古老的大船停泊在山岩之上、林海之中。相传这种独特的建筑形态,是因古代鸣峰岩升浮时,此处留有一艘古船遗迹,后人依着船址建寺,将寺建成船状。

鸣峰寺“船”形是否真像传说故事描述一样,恐有待商榷。目前学界就其形成原因有两种观点——

一是依山就势说。黄岩孙乃南宋惠安人,于宝祐四年(1256年)任仙溪(今仙游县)县尉,在任期间兴学校、通水利、建桥梁、修邑志,足迹遍布仙溪各处。其《仙溪志》卷三“仙释”描述鸣峰岩的形状如同一艘倚岸大船,即“岩制为孤舟倚岸,道松作缆,顶樟作楫”,应是其实地游历观察而得出的结论。因此,有学者认为鸣峰寺“船”形是根据地形地貌,在历代营造、修缮、增设过程中形成的耦合。

二是郑公心之渡船说。该观点认为仙游古时隶属泉州府,而唐宋时期泉州佛教兴盛,唐御史中丞郑公良士潜心佛学,作为鸣峰寺始建者,“船”形乃其有心而为。据《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三十四收录的郑公《题鸣峰岩》诗:“卓锡栖云老道翁,结茅甃塔万山中。石炉昼夜香腾雾,琪树春秋翠插空。菜长给孤园值雨,藤摆罗汉谷生风。禅闻寂寞无人到,尘世喧嚣总不同。”诗中选取“锡杖倚云”“茅屋石塔”“石炉焚香”“玉树参天”等意象,构建出理想的修行空间;颈联“菜长给孤园”“藤摆罗汉谷”则巧妙引用佛教典故,将菜圃雨润、藤蔓风动的寻常山景与禅林梵境相勾连,营造出一种超脱尘嚣、静谧空灵的禅境,表达了郑公对出离世外、清静修行的向往。

笔者以为,鸣峰寺建造年代久远,且历代不断修葺,其形态究竟缘何而来,目前暂无明确文献佐证,需待进一步考证。上述两种观点各持己见,虽不能为鸣峰寺“船”形的由来定论,然丰富了鸣峰寺自然人文研究,也为仙游古寺庙建筑与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者单位: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内蒙古公布第二批优秀创业项目 (来源:内蒙古日报)转自:内蒙古日报本报7月26日讯  (记者  梅刚)记者从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铁路部门动态调整列车运行方案 (来源:内蒙古日报)转自:内蒙古日报本报7月26日讯  (记者  高慧)7月23日起,内蒙古多地出现...
特朗普政府拟推出医疗数据共享计... 财联社7月27日讯(编辑 牛占林)据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报道,特朗普政府的高级卫生官员计划本周邀请科...
我国三年共减少粮食损失超五百亿... 新华社济南7月26日电(记者韩佳诺 叶婧)记者从24日至26日于山东济南召开的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四届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7月26日在兰州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