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营网
文 张家振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在“十五五”规划编制的关键阶段,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时隔10年之后,党中央再次召开的最高规格城市工作会议,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作出了全新的战略指引。
与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主要内容相比,此次会议在“建成什么样的城市”和“怎样建设城市”两个维度进一步优化升级的同时,“城市为谁建”的核心诉求始终没有变,那便是“人民”,不仅延续了2015年会议提出的“人民城市”理念与“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道路”,而且更加强调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城镇化是“主引擎”,城市则扮演着“火车头”的角色。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了以“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统领,全景描绘了新时代城市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论。
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此次会议关于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两个转向”的重大判断,也进一步表明“内涵式”“精细化”正成为推动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城市政府应该从‘划桨人’转变为‘掌舵人’”“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习近平总书记用一个个妙喻,高度浓缩、精准形象地传达出城市建设逻辑脉络。
在未来一段时间,城市建设也将彻底摆脱过去“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张造城之路。城市发展路线图也从注重增量、追求规模、拉大框架转向关注存量、提升品质和优化结构,这标志着我国城市工作正进入到“以质取胜”,比拼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新阶段。
纵观我国城市建设发展之路,从以往的增量扩张换轨到如今的存量优化,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统计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从2012年年底的53.1%提升到2024年年底的67%,10余年间提升了近1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总规模达到9.44亿人,同期全国总人口为14.08亿人。
这表明,我国城镇化已迈入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后期,城镇化率在达到70%后或将呈现出更趋平滑的发展曲线。在此背景下,城市建设和管理治理的重点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从“七分建、三分治”转向“三分建、七分治”。
在看到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探索有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治理新范式,还面临着房价高企、交通拥堵、公共服务不均衡、基础设施老化、区域城市发展不均衡、人口结构变化等深层次问题。
城市治理无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落实好七项重点任务,是破解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系列问题的解题密钥。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在于,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房地产发挥着重要的“稳定器”和“催化剂”作用。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升的阶段,两者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一方面,城镇化发展造就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也会对城镇化进程产生影响。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在全新的时与势之下,房地产政策的重心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强调城市更新、严控大拆大建背景下,大基建、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同样将从“总量扩张”转为“存量更新”,城市更新示范项目有望进入全新的发展机遇期。
正如房地产市场需要“好房子”,“好房子”建设又反过来激发房地产市场新活力一样,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同样呼唤“好城市”。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待,也要求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在秉持为民初心的同时,树立和践行正确的城市发展政绩观,建立健全科学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创新求索城市治理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子,共建有温度的城市,共享有品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