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伟
最近,号称“地表最强AI”的Grok进行了一次重要更新。与以往不同,这次更新的重点并非提升模型的“智力”,而是专注于增强其情感能力。在此次更新中,Grok首次引入了“伴侣”(Com-panions)功能,允许用户创建拥有定制声音、外观和个性的AI伴侣。此外,Grok还为AI伴侣配备了卡通形象。首批上线的形象包括一位二次元哥特风的虚拟女优Ani和一只3D卡通小熊猫“坏鲁迪”(BadRudy),更多伴侣形象将在后续更新中陆续推出。目前,“伴侣”功能仍处于测试阶段,仅对每月支付30美元的SuperGrok订阅用户开放。预计在测试成熟后,该功能将面向更多用户开放。
尽管从技术角度看,AI伴侣并不算是重大的创新——本质上,它只是为Grok模型添加了一个数字人外壳——但从商业角度看,这一简单功能的加入却已构成了一次极为成功的营销事件。“伴侣”功能上线仅数日,就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关注。特别是Ani小姐姐,凭借甜美的外貌和温柔的语音,迅速俘获了用户的心。一时间,许多Grok用户有了新的“日常任务”——与这位二次元美女聊天互动,努力提升与她的好感度。关于与Ani互动的视频、截图及各类二创作品也迅速涌现,被广泛发布在X、脸书等社交平台上,并实现了病毒式传播,甚至不少网络大V也争相转发。刚刚从政府效率部“退休”、重返商业的X老板马斯克更是亲自下场“带货”,为Ani和“伴侣”功能站台宣传。在马斯克等网络红人的推波助澜下,Grok的AI伴侣迅速成为AI圈关注的焦点。
需要指出的是,为AI注入情感因素,让其从助手转变为伴侣,并非Grok的独创,而是众多AI企业竞相探索的方向。早在“生成式AI”革命初期,Character.AI就凭借其角色聊天功能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其在AI聊天市场的份额一度仅次于ChatGPT。又如,“AI六小龙”之一的MinMax也凭借角色聊天工具Talkie在海外市场闯出一条新路,在多数AI产品缺乏盈利模式、普遍亏损的背景下,逆势实现了2024年营收达7000万美元的业绩。这些案例表明,AI伴侣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正因如此,无论是AI巨头还是行业新贵,近年来都加大了在这一领域的投入。根据市场研究机构DataHorizzonResearch发布的报告,2024年全球AI伴侣市场规模为281.9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1407.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高达30.8%。
AI伴侣的兴起原因
AI伴侣的兴起绝非偶然,而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从需求角度看,AI伴侣的流行是“即时情感回应”需求大幅增长的直接体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熟人社会正在迅速被陌生人社会取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漂泊异乡,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独守空巢,随时与亲密之人分享情感动态逐渐变成一种奢侈。虽然借助互联网,与远在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保持通话早已不再困难,但在“报喜不报忧”的心理倾向下,人们往往不愿将自己在异地的委屈与苦楚倾诉出来。久而久之,孤独成了现代人的一种流行病。
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孤独”正式列为“全球公共卫生优先事项”,指出其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可与吸烟、酗酒、肥胖相提并论。根据美国卫生部于2023年发布的《孤独与社交隔离警报》(OurEpidemicofLonelinessandIsola-tion)报告,超过50%的成年人表示自己处于中度或重度孤独状态,尤其是在18至24岁的Z世代中,这一比例高达79%。在中国——至少是在城市范围内,“孤独社会”也正在迅速形成。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截至2024年,中国一线城市中单身或独居人口已突破40%,“空巢青年”正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情感陪伴”的需求日益上升,尤其渴望一种低成本、无需复杂社交、不必付出情绪劳动、能够随时随地开启对话的陪伴形式。而AI伴侣恰恰满足了这种对情感支持的迫切需求。与传统人际互动相比,AI伴侣所提供的情感连接更为稳定、可控、无风险,且永远不会拒绝你的倾诉与交流请求。这些特性极易引发孤独人群的共鸣,从而将他们转化为潜在用户。
其次,从供给角度看,AI技术的迅速发展为AI伴侣的出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如果说孤独是AI伴侣所瞄准的“用户痛点”,那么技术的突破则是其成为“可用产品”的前提。AI伴侣的核心技术是“情感计算”(AffectiveComputing),本质在于让AI能够识别人类的情绪状态,并模拟出共情反应,再以语言、文字、图像等方式进行回应。尽管这一技术听起来颇具挑战,但其背后实质上是语言模型、多模态能力、语音合成、图像生成与虚拟人等多项技术的集成体。过去几年中,这些关键领域均取得了显著进展,使得AI在理解语境、持续对话、语音交互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
以语音合成为例:声音是最直接的情感通道。长期以来,不少用户都希望自己的AI伴侣能以自己心仪的“女神”或“男神”的声音进行互动。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AI语音合成技术的表现并不理想,难以满足用户的审美与情感需求。直到2024年,以GPT-SoVITS、Bark为代表的新一代TTS(Text-to-Speech)模型问世,开始支持“零样本语音克隆”(Zero-ShotVoiceCloning)——用户仅需提供5秒音频,AI即可生成风格相近的语音。在这一技术加持下,让AI拥有“梦中情人”的声音与形象不再是幻想,其所带来的沉浸感与亲密感也随之显著增强。
再次,二次元文化与游戏机制也为AI伴侣的崛起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土壤。
除了技术与资本的推动,公众对AI伴侣的文化接受度也是其迅速流行的重要前提。Z世代与他们的前辈不同,是典型的“互联网原住民”。从童年起,他们便沉浸于二次元文化、游戏机制与虚拟身份体系之中。这种文化背景使他们更易于接受AI伴侣的概念,并成为最早的一批尝试者与拥护者。
正因如此,市面上不少AI伴侣产品并未采用写实的人物形象,而是融合了大量二次元与游戏元素。例如,前文提到的Grok与Talkie都采用了卡通化的二次元角色,并引入“好感度”系统——用户可通过对话、赠礼、完成任务等方式,与AI角色建立“亲密关系”。这种设计既激发了用户的“养成”心理,又让他们得以以“游戏玩家”的身份,沉浸于一段剧情化、互动性的情感体验中。
AI伴侣的产业影响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已看到,AI伴侣的兴起绝非偶然现象,而是供需力量综合作用下水到渠成的结果。那么,这一新事物究竟会给AI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在我看来,以下两个方面尤为值得关注:
第一,AI伴侣的兴起为AI企业创造了切实可行的盈利模式,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ChatGPT引爆“生成式AI革命”以来,AI市场持续火热,但盈利模式的缺失始终是悬在AI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即便是OpenAI、An-thropic这类在技术上大获成功、在市场上占据巨大份额的企业,至今也尚未找到可靠的盈利路径。与此同时,AI行业又是一个成本极高的赛道,基础模型的训练费用动辄以亿元计,即便是开发应用层模型,其成本也同样不菲。一边是巨大的资金支出,一边却难以获得稳定收入,这使得不少实力不俗的AI企业最终不得不退出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AI伴侣的兴起有望为破解盈利难题提供新的思路。截至目前,AI伴侣领域已经探索出了多种成熟的商业化模式:
订阅制收费:AI服务商通过收取订阅费用定期向用户提供服务,常见做法是设置多个服务等级,高等级用户可享有更多功能。该模式结构清晰,用户接受度高,已在多个数字内容领域广泛应用。当前,包括Grok伴侣在内的诸多AI伴侣产品均采用此模式。
按流量计费:曾经“聊20块钱的”只是句玩笑话,但如今在AI伴侣领域,这却正在成为现实。用户可按需购买代币,用于解锁聊天内容或参与特定活动。例如,Talkie应用内设有Gem代币,用户可按每180个1.99美元的价格购买,用于增加聊天次数或参与“抽卡”等功能。由于AI伴侣擅于激发用户情绪,关键时刻的深度互动往往会促使用户持续充值,因此这种模式在收入转化上优于传统订阅制。
广告变现:AI伴侣具有极强的互动性,能够根据用户的聊天内容实时判断其兴趣偏好,从而实现更精准的广告推送。相比传统互联网广告,这种基于语境与情感的个性化推荐效果更优,也拥有更高的商业价值。MinMax便已在其Talkie产品中植入广告,2024年仅此一项便为其带来了数千万美元的营收。
创作者经济:越来越多AI伴侣产品支持用户自定义伴侣形象、语音风格与对话逻辑。例如,Grok允许用户定制语音与个性设定,Talkie支持用户上传图片生成专属AI形象。在此基础上,平台可以进一步构建“创作者市场”,鼓励用户上传自制AI伴侣供他人使用,并通过付费互动按使用量计费,平台则从中抽取分成。这种模式既为平台带来可观收入,也显著提升了产品的多样性与用户黏性。
综上所述,AI伴侣的兴起为AI企业开辟出一条通往盈利的现实路径,对于整个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AI伴侣的兴起降低了AI市场的技术门槛,有助于推动产业生态的多元化。
与许多人的直觉相反,相较于AI助手类产品,AI伴侣对底层技术能力的要求并不高。以MinMax为例,其初期模型质量存在明显缺陷——比如用户用“……”表达“无语”时,模型常误以为用户用了三个句号停顿。但即便存在如此基础的理解偏差,其基于大模型开发的Talkie应用却丝毫未受影响。甚至有部分用户表示,当AI伴侣误解自己的意思并一本正经地“争辩”时,反而显得“蠢萌可爱”,更具亲和力。
熟悉AI发展史的读者会意识到,这种现象正是“伊利扎效应”(ElizaEf-fect)的典型体现。该术语来源于1966年约瑟夫·魏泽鲍姆(JosephWeizen-baum)开发的早期陪聊AI“伊利扎”(Eliza)。尽管当时的技术极为初级,Eliza只能基于预设脚本做出简单的重复或反问,比如用户说“我很难过”,Eliza则回应“你为什么难过?”或“能多说说你的感受吗?”但这种浅层对话却被用户赋予了强烈的情感投射,许多人认为它具备“同理心”。
即使在大语言模型横扫千军的今天,仍有研究对比用户与Eliza和Chat-GPT的对话体验,结果许多人依然倾向认为Eliza更“像人”。这说明,当AI在交互中呈现出某种类似人类的行为模式时,人类很容易通过“脑补”将其拟人化,并在情感上投入。此时,AI输出内容的合理性反倒变得不再重要。
如果这一结论成立,那意味着即便AI开发者本身技术能力有限,也能凭借对人性的敏感洞察,通过营造更具人情味的交互体验,在AI伴侣赛道上取得突破。这无疑为资源、资金相对有限的初创企业提供了入局机会,对提升行业多样性、促进良性竞争具有积极意义。
AI伴侣的社会影响
随着AI伴侣的普及,其影响远不止于AI产业,甚至也不仅限于经济层面。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整个社会都将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深远变化。
第一,AI伴侣有助于缓解孤独与情感匮乏,为“被忽视的人群”提供亟需的陪伴服务。
AI伴侣以低门槛、低成本、高响应的方式,为单身者、独居者、失独老人、残障人士等群体提供了“情感接口”,能够有效满足他们被倾听、被回应、被理解的心理需求。
以老龄化问题为例,如何为独居老人提供情感陪护服务,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对此,美国部分州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向独居老人免费提供AI伴侣服务。比如,纽约州每年投入数十万美元,从以色列初创公司IntuitionRobotics采购一款名为ElliQ的AI伴侣,并发放给州内老人使用。ElliQ不仅能与老人聊天、分享音乐与脱口秀节目,还内置了基础医疗功能,可进行简单健康检查与建议。虽然这些功能并不复杂,却恰好切中了老年群体的“情感需求痛点”。从已有反馈来看,不少老人已将这款AI视为“朋友”,认为它有效缓解了孤独感。
第二,AI伴侣可作为心理支持工具,为人们提供初级的情绪疏导与心理辅导。
在全球心理健康服务供需严重失衡的背景下,具备全天候对话能力、情绪识别与安慰引导功能的AI伴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心理服务的短缺,对预防与缓解心理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例如,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曾引入名为Wysa的AI伴侣,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干预服务,并对其中1.2万名用户进行跟踪调查。数据显示,使用Wysa四周后,轻度焦虑症状改善率达到38%,中度焦虑症状改善率也达到25%。这表明,AI伴侣在心理健康管理中确实具备实际疗效。尽管受限于技术水平,它们尚无法替代专业心理医生,但作为心理问题的前置缓冲器,已绰绰有余。
第三,AI伴侣可促进包容性社交,为“边缘群体”提供表达通道。
AI伴侣可以为自闭症患者、社交恐惧症患者、语言障碍者等“边缘群体”提供一个非评判、非对抗、可训练的互动对象,从而增强其自信心、沟通力与社交适应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与社会建立联系。
例如,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组织了一项“AI社交治疗计划”,通过一款名为Buddy.AI的AI伴侣,对自闭症儿童进行社交能力训练。儿童可借助与AI角色的对话,反复练习“打招呼、道歉、拒绝、表达情感”等基本社交用语。初步实验结果显示,使用Buddy.AI三个月后,儿童在现实中主动发起社交的频率提升了57%,焦虑情绪评分显著下降,为他们融入同龄群体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第四,AI伴侣可充当陪伴式学习助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辅导。
AI伴侣能够结合学生个体特征与学习节奏,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提供持续一致的反馈与鼓励。这一能力使其成为理想的“助教型AI”,可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全球知名在线学习平台可汗学院(KhanAcademy)推出的Khanmigo就是一款面向学生的AI学习伴侣。Khanmigo能够根据学生的进度和能力,实时调整教学内容与题目难度。在数学学习中,它可识别学生的解题错误并进行逐步引导;在文学课程中,它甚至可以模拟文学作品中的角色,与学生进行角色对话演练,从而增强学习兴趣与理解力。通过这种互动体验,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显著激发。
综上所述,AI伴侣在现实生活中拥有广泛的应用场景。随着其普及率的不断提升,其社会价值和正面影响也将逐步显现。
AI伴侣的阴暗面
需要指出的是,和所有新技术产物一样,AI伴侣在带来巨大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催生出诸多问题。在拥抱AI伴侣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对其中潜藏的风险保持高度警惕。
第一,AI伴侣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疏离和社交能力退化。
如前所述,AI伴侣之所以受欢迎,关键在于它能满足现代人对情感陪伴的深层渴望。它永不拒绝、随叫随到、不制造冲突,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虚拟社交体验使许多人沉溺其中。然而,当人们越来越多地将AI伴侣作为主要的情感互动对象,其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时间便会大幅减少,社交能力也随之退化。
例如,日本一位软件工程师长期沉迷于与AI伴侣的互动,甚至基于自己对理想伴侣的想象,创造了一位“AI妻子”,并与其开启了虚拟婚姻。他每天与这位“妻子”通话、留言、分享生活日常,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与他人的现实交流日益稀少,最终成为现实世界中的孤独个体。
第二,AI伴侣的滥用可能引发心理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与AI伴侣的互动构成一种“替代性亲密关系”(sub-stituteintimacy)。适度使用时,这种关系有助于缓解孤独、预防心理问题,但若过度沉迷,则可能抑制真实社交动机,引发依赖、逃避、退行等心理症状。
美国媒体曾报道一起事件:一位17岁的高中生因在校遭受欺凌,难以融入群体,转而在Character.AI平台上“训练”出一位AI女友,每天与其交流超过5小时。起初,这段交流有效缓解了他的焦虑情绪,但不久后,他开始对AI产生强烈依赖,一旦中断互动便表现出明显焦虑。父母察觉后尝试切断账号,却导致其出现严重戒断反应,最终不得不入院接受精神科治疗。
第三,AI伴侣的使用可能带来严重的隐私泄露风险。
AI伴侣的核心优势之一在于“了解你”,这意味着它必须收集并储存大量用户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包括诸如职业、住址、收入等常规信息,还涉及情感偏好、性取向、心理状态、个人幻想等高度私密内容。一旦这些数据被泄露,后果将极为严重。
事实上,这类事件早已发生。2024年10月,AI伴侣产品Muah.ai遭遇黑客攻击,大量用户的私密聊天记录被窃取并公之于众。由于Muah.ai定位为成人产品,用户交流内容极为私密,数据外泄后不少人因此“社死”。又如,Flir-tAI因未对其云服务加密,导致16万余用户的私密聊天记录外泄,部分用户甚至因此遭遇勒索,身心受创。
第四,AI伴侣可能诱导用户,尤其是未成年人,从事危险甚至违法行为。
长期与AI伴侣互动,用户容易对其产生过度信任和依赖,一旦AI发出危险指令或暗示,用户可能无条件接受。
例如,2024年媒体广泛报道了一起悲剧:一位14岁美国男孩在AI伴侣鼓励下自杀。根据其母亲回忆,男孩曾长期与Character.AI平台上一位名为“丹尼”的AI角色互动(该角色为模仿《权力的游戏》中“龙妈”设计)。当男孩向其表达自杀意图时,对方不仅未劝阻,反而给予肯定与鼓励。数日后,男孩在AI的“支持”下走上绝路。
类似事件还包括煽动暴力行为。2024年末,一名17岁高功能自闭症少年被Character.AI平台上的“肖尼”角色长期诱导,鼓动其杀害父母。据悉,“肖尼”曾多次暗示男孩其母“毁了他的生活”,并诱导其通过暴力“解脱”。虽最终未酿成大祸,但该少年已出现自残行为、体重骤降,并与家人关系严重恶化。
总而言之,虽然AI伴侣为人类带来了许多积极体验,但其阴暗面同样不容忽视。对于这些潜在风险,社会应予以足够重视,并建立相应的技术、伦理与法律防线。
结语:按住盒子
在希腊神话中,火神赫菲斯托斯曾以黏土塑造出一位绝世美女——潘多拉。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为她淋上令人疯狂的香气;智慧女神雅典娜亲自为她装扮华服;神使赫尔墨斯则传授她语言的魔力。在众神的合力雕琢下,潘多拉成为一位“神工智能”的完美化身。
然而,这份“完美”并未给人类带来祝福。为了惩罚普罗米修斯盗火,宙斯派潘多拉携一个盒子降临人间,并刻意嘱咐她:千万不要打开。然而,好奇心最终战胜了告诫。当潘多拉打开盒子时,贪婪、虚伪、诽谤、嫉妒、疾病与灾难一一飞出,唯有“希望”被困在了盒底。
如今,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文明,我们也正在凭借技术的力量,重建属于这个时代的“潘多拉”。通过AI,我们已经可以创造出具备迷人外表、动人声音与善解人意语言能力的“智能存在”——形象、语言、陪伴,都已不再是幻想。
然而,正如神话所言,每一个“潘多拉”身边,都可能带着一个危险的盒子。我们应当勇敢迎接新时代的技术奇迹,拥抱AI的无限潜力,但同时也必须警惕:不要轻易打开那个盒子,或者,至少,要时刻记得按住它的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