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了一名热射病患者,最终因多器官衰竭去世。7月14日上午仅半天内,河南安阳市某医院就收治了5名重症热射病患者,其中一名因抢救无效死亡。
国家疾控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6月以来,全国已报告热射病病例372例,死亡率高达56.7%,超过重症新冠。
广东肇庆一家公立医院的急诊科医生卢辉,在急救工作和气候科普的日常中越来越感知到,高温天气对人体身体健康的影响在蔓延。
今年6月初,卢辉所在的急诊科就接诊了一位因高温晕厥的患者,患者56岁,男性,在农村干活。当天,患者上午上山,中午没回来,家人上山寻找,下午三点左右在山上发现他时,他已经不省人事了。在120急救中心值班的卢辉接到那位患者时,患者已经出现了神志不清、气促、全身抽搐甚至是急性肾衰竭等症状,只能立刻送到ICU病房。
热射病是由高温引起,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的疾病
这是典型的热射病,即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的疾病。那位患者后来被送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抢救,但“不一定救得回来”。卢辉感慨,热射病是“死亡率非常高”的疾病,每一次抢救都是与“死神”赛跑。
落到普通人身上的热浪一年比一年残酷。今年夏天,我国北方遭遇了罕见的极热。7月,中央气象局多次发布高温预警,范围涵盖陕西、新疆及河南、山东等华北地区,最高温都可达40℃以上,甚至连年均温最低的东北多地也飙升到了35℃以上,或出现南方“桑拿天”的湿热状况。高温下传出不少噩耗。7月,山东青岛大学一名宿管大爷在高温下离开人世。半个月后,河南信阳,一名37岁的外卖员在当日40℃的高温下因热射病去世。
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极端天气不平等地在个体身上产生不同后果。尤其是对于户外工作者、低收入人群、老孕病残等弱势群体而言,高温带来的生存威胁不可小觑。
有着17年临床经验的卢辉明显感受到,2022年左右开始,夏季因高温患病或受伤的人数逐渐增长。《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与热浪相关的死亡人数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的五万多人。
热射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 图源:《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 版)》
而今年,虽然夏季才刚刚进入中段,很多地区甚至没有来到最热的时候,但遭热浪袭击的普通人已经开始增加。在卢辉的观察里,“每一年因为热相关的病例都很多,但今年的重病号来得比往年都更早。”
卢辉提醒,高温带给人体的危害不仅是热射病,还包含游泳溺水、交通意外或其它外伤等极端天气下可能出现的情况。此外,高温还会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焦虑、抑郁、自杀、其它暴力事件的发生概率都可能提高。”
除了全科医师,卢辉还是广东省体质健康管理学会委员、自然之友公民气候行动“玲珑计划”导师。今年以来,卢辉和团队伙伴们持续到全国各地开展气候变化与健康工作坊,希望通过科普极端天气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影响,提高更多弱势人群对自我防护的重视,让普通人都能对气候变化有所准备。也呼吁社会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完善伤害监测预警体系,提升重点人群极端天气下的伤害预防能力。
今年8月,卢辉与团队还将出版一本科普气候变化的书《沸腾的气候,脆弱的健康》,通过科普寒潮、高温热射病、湿冷、雷暴等几种不同气候类型对身体健康的变化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疾病,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应对措施,旨在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带来影响的认知,减少因气候变化带来的疾病危害。
卢辉团队在乡镇里科普预防应对措施 / 受访者供图
气候变化乍听是个宏大的议题,但当这四个字落到普通人身上,它的呈现形式可能轻而易举地摧毁生命。一次严重的中暑、死亡率高达30%以上的热射病、意外溺亡,或是其他日常中无声承受的各种痛苦,都具体而确切,主导着普通劳动者每一日的生活乃至生命。
以下是卢辉的讲述。
“中暑也是可能死人的”
我最近几年的一项主要工作,是在医院急诊科负责出救护车、接诊、分流病人。在现场接过来的病人,我们对其进行基本的急救处理,然后由专科医生分流往各个科室。因此,大部分受高温影响的患者,最终诊断的疾病,可能与高温天气是没有直接关联的。
肇庆城区的周边有很多农村,我遇到过大部分容易中暑的劳动者,主要是工人、外卖配送员、护林员和农民等长期在高温、高湿度环境下工作的群体,还有本身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群体。农民和工人夏天需要在户外劳动,却缺乏防护意识,很多人对中暑的严重性不以为意,但他们不知道,中暑也是会死人的。
今年6月初,我接诊了一个送外卖的小哥,他来院是因为外伤。他在大中午送外卖时跟其他小车撞了一下,磕伤了膝盖。但我一检查就发现,他中暑了。当时他的体温已经快到38度多了,伴有头晕、头痛的症状,汗流不止,他自己可能没意识到,相较起来,膝盖的擦伤倒不是很严重。
那位小哥比较肥胖,散热能力较差。如果他自己没有意识,而且不做休息继续送外卖的话,就有可能发展成热射病。
通俗来说,热射病其实就是最严重的中暑,原理是高温环境或强体力劳动下导致的人体散热和产热系统失衡,主要特征是核心体温升高、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热射病的死亡率达到30%-50%,很多人即便幸存下来,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肾损伤。
中国热射病诊断标准 / 图源:《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 版)》热射病对人体机能的攻击非常快,黄金抢救时间也就0.5-1个小时。之前我们接诊的那位56岁的患者,就是由于耽误的时间太久,持续的高温没能得到控制,损害了体温调节中枢。毒素聚集在体内,无法通过肾脏排出去,紧接着又影响到肝功能、人体代谢功能、循环和凝血功能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
高温让人体变得更脆弱。除了热射病,老人、孕妇、儿童,还有一些本身就有基础病的人群,容易在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上引发病变。
今年7月中旬,我们急诊室来了一位62岁的老人。他从市区开摩托车回乡下老家,到亲戚家吃了顿午饭后又开了一个多小时回市区。两点多出发,没有任何防晒措施,一直在公路上快速骑行。到家后他觉得很热,就用凉水洗了个澡。洗完澡后,老人忽然浑身大汗淋漓,畏寒怕热,头痛欲裂。家人把他送到急诊,经检查发现,除了中暑,他已经脑血管损伤了,CT提示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这个老人家平时是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
在高温下,人体出汗以后血液会变得黏稠,就像一条河流里面堆积了泥沙,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血管就容易堵塞。我们的血管和心脏就像一个泵一样,天热以后需要加快散热,心脏这个发动机就会比平时跳得更快,血压在高速扩张之中就容易下降。同时,出汗带来的脱水又会让血管里的血容量减少,交感神经会被激活。这个时候,血压就容易像过山车一样波动了。
7月23日,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的中铁二十局一处项目工地上,一名施工人员在工作间隙补充水分 / 新华社记者陈斌 摄
如果这时候再忽然来到低温空间,一冷一热的突然交替就会带来血压的波动,非常容易出现心脑血管意外。尤其是老年人的血管更容易形成堵塞,在这种突然波动下是很难承受的。
那位老人家的最后诊断是脑血管意外,虽然不是“热射病”“中暑”这样直接与天气相关的疾病,但他的病发是直接与高温天在户外活动相关的。如果治疗不及时或病情进一步进展,也不排除出现偏瘫、肢体乏力等可能性。
我感觉,大概是从2022年开始,夏季持续的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逐步加深。那年夏天,一个老人在高温高湿的环境里中暑昏迷,送到我们这里来,在ICU住了几天,人就没了。
肇庆周边有很多农村,我们常常接诊在农村干活儿的劳动者。今年6月,我们去接了一个40来岁的患者,他光着膀子,推着自行车去收垃圾废品,晕厥后被路人发现报了120。
中暑前一般会有先兆,我自己体会过。有一天下午2、3点左右的时候,我走在户外路上,忽然感觉头晕、头胀,疲倦乏力,还有点恶心、呕吐等症状。我没敢再继续走,赶紧找了个便利店买水喝,休息了半小时。
中暑后应该马上休息
热射病也不一定发生在户外工作者身上,一些本身有基础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或者老人、孕妇、儿童等本身身体状况就不够好的群体,长期待在室内高温、高湿的环境里,也有可能出现热射病的症状。我们称之为非劳力性热射病。
近年来,不典型热射病患者也时有出现,其主要特点包括运动强度不高、意识障碍不严重、核心体温小于40℃,发病环境达不到高温、高湿的标准,甚至在寒冷环境下发病。这些都增加了快速准确识别热射病的难度。
不过,某种程度来说,农村自主干农活的人们可能反而灵活一点,他们好歹可以决定自行出门干活儿的具体时间。相较之下,建筑工地这种工时不能自主控制的工人,受热浪影响可能更大。
去年十月,我到广东乡镇一个建筑工地附近的医院去做急救技能培训,在和医院同行的交流中得知,虽然已经入秋,但当时每天依然有4-5个工人因为中暑被送过来就诊。
在气候与健康的科普培训活动中,卢辉 (左) 指导护理人员做胸外心脏按压 / 图源:肇庆头条此外,户外工作者更容易受到极端天气带来的意外伤害,比如在高温+暴雨天,我们急诊室就常常接诊车祸外伤的外卖员、快递员等。
这类外伤在临床上不会显示为热射病、中暑等症状,但本质上来说,它们也是高温对人类带来的伤害。
脆弱的抗衡
很多因为高温去世的人都不能直接说是“热死”的,大部分情况是由于高温引发的一些其他身体机能变化。比如热射病如果致人死亡,最后的死因可能是脑梗、器官衰竭等等。
我读过日本一名现役法医西尾元写的书,叫《不平等的尸体》。他在书里面提到,独居死亡的老年人当中,有很多是在夜间因中暑而独自死去的老人,这是“孤独症”的一个典型表现。一些人去世后,是通过解剖发现横纹肌溶解,才知道他们是由于热射病而死亡的。
“横纹肌”是指手臂以及腿部的骨骼肌等一般人体肌肉。“在体温维持37℃左右时,多数人体细胞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体温异常上升,就会发生异变。其中包括组成肌肉的骨骼肌细胞会因为热度而溶解死亡,有时就会出现肌细胞的内容物流入血液的情况。这种现象叫做“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也是法医学教室断定死者为重度中暑仅有的线索。”(摘自《不平等的尸体》)
肌肉的骨骼肌细胞因为热度而溶解死亡,这种现象叫做“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很多时候,热射病其实是难以直接作为死因的,甚至需要解剖后通过横纹肌溶解才能判断。但中国人可能会在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抗拒解剖这件事,尤其是老一辈。所以,一个人因热射病去世了,死亡报告上未必会体现出来。
日本社会的老龄化目前比中国严重,但我们可以有所参考。这几年夏天,我在急诊遇到了的中暑的患者不少都是老年人,严重的时候每天都有。一些老人本身就有基础病比如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等,热了之后就容易喘不过气,心跳加速,憋闷得很厉害,等等。
在肇庆当地,有很多老人家跟我反馈,大概就是从2022年那一年夏天开始,他们自主开了空调。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我加入了公益组织“自然之友”的“公民气候行动”计划,并进行了系统学习,在工作之余,我与志愿者们一起走访了国内各地关注气候变化与健康的各类组织,包括各地的疾控中心、高校的老师,关注脆弱人群的机构等,深度接触城乡内外受高温影响的普通人,尤其是老年群体。
我发现,许多老年人其实并不能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温度调节便利,在广东,大部分地区包括乡村都装上了空调,但很多老人还是不会去使用。
7月24日,在日本东京,行人经过喷雾降温装置 / 新华社 欧新
要改变老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很困难的。我们反复去说,现在的天气不像以往,但老人家还是会固守他们过去几十年来的经验。他们会觉得,这么多年来,无论多热的天我都能熬过去,现在也可以只开风扇,或者用扇子就可以。
有两个最常见的错误观点,一个是“他以为自己不热”。年龄大了以后,人的灵敏度、感知度都会下降,在没有直接暴露在高温的情况下,他们就以为自己不会被热到。
还有些老人觉得开空调不好,觉得自己的身体不适应空调。或者就是为了省电,舍不得开空调。他们习惯将自己的基础需求后置到末尾,饿了病了、热了冷了,大多都选择沉默和隐藏,害怕给年轻人添麻烦,害怕自己成为累赘和负担。
在喝水方面也容易产生误区,很多老人由于害怕晚上起夜,夜晚就不会补充水分。
7月24日,湖北省武汉市中建三局一公司小米M5项目工地,工人在休息区喝饮品消暑 / 新华社记者杜子璇 摄
在这几年,“热夜”现象变得明显。很多人认为,只要我不待在白天大太阳底下,晚上没了太阳就不热了,就不用开空调了。但现在夜间的温度其实也是很高的,老人睡着以后,如果还没有开门窗通风,在高温闷热的环境下,也会比较危险。我们常有出急诊的情况,都是老年人半夜突发中风偏瘫、胸闷、胸痛等症状。
今年7月中旬的一天,中午1点左右,我出车到附近村里的一位老人家里。老人住在平房,村子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外出务工了,急救中心在电话里得知,这位老人平时就有咳喘症状,天气变热之后感觉愈发憋闷,没办法平躺,只能端坐着慢慢呼吸。救护车到达的时候,我看到老人家里有一台空调,但没开。
2023年夏季的一天,肇庆的日温超过了35度,我出车去接诊了一名热射病的老人。那名老人家独自待在家中,关着窗户,不开空调,只有一台吊扇。送过来的时候已经全身湿透,体温高达40度。我立刻给老人进行了抢救,但情况仍然不乐观,老人需要一直住在ICU病房里。
但最后,家属还是选择回家,放弃了治疗。
7月3日,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铜井镇董梁高速第四标段施工现场,铜井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给工人贴防暑贴 / 新华社发(王彦冰摄)
为了让老年人更直观地理解气候变化,如今,我与志愿者们也在摸索创造一些新颖的形式,比如用卡片游戏、戏剧呈现和演绎典型的高温天气中暑案例,一个是频繁出入空调房,一个是高温天气游泳溺水,还有一个是外卖小哥在高温下送外卖中暑。
我们希望能让老人和农村地区的一些人群知道,当中暑到一定程度,后果可能比他们想象的要更严重。
“打捞”生命
高温对人的影响是多面、多样的,除了直接体现在名字里的热射病、中暑,大部分高温带来的健康隐患甚至是生命安全,都难以体现在数据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严重程度不高。
比如天热间接带来的胃肠道疾病问题,比如呕吐、腹泻等。今年5月,我到云南水富市下辖的两个村庄做一些气候科普访谈和调研。今年的夏天真的很反常,才5月份,云南这种高原地带就已经很热了。
村子里有很多老人,我进到居民家里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家没有空调,也没有冰箱,早上做了没吃完的菜舍不得丢掉,就这样放在桌上,拿个防蚊罩盖着。吃了一半的西瓜、剩一半的饭菜,在高温下几个小时很容易馊掉,吃进肚子里很容易导致胃肠道疾病。
还比如,夏季更高发的溺水问题,其实也和高温有关。天很热的时候,江河的水表面那一层摸起来可能是温热的,但如果水深达到三五米,底层水温其实是很低的。尤其是一些山塘水流入,水温可以低至十几度。这个时候人去游泳,很容易因为一冷一热发生失温,或是因身体脱水、电解质紊乱导致肌肉痉挛,即便水性良好,也可能在突发抽筋时失去自救能力。
卢辉与志愿者给老人进行气候科普 / 受访者供图
因此,很多在夏季溺水的人都是会游泳的,甚至游泳技术很好。他仗着自己很水性好,就不会拿救生圈等设备,意外发生时也来不及自救。但高温会让人产生“凉爽错觉”,以为下水能解暑,却忽视了体能下降和环境风险,常常在水中失温,
两年前的一次急诊出车令我印象深刻。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去西江边捞贝壳,没有带救生设备,妻子和孩子在岸边等他。他在江心区的小岛捞完后,不知为何往深水区游去了,一个钓鱼的人看见他游着游着忽然大喊一声,然后就沉下去了。过了十分钟都没发现他浮上来,钓鱼者才打电话报了120和水警。
我们过去后,等了一两个小时,人也没被捞上来。当时已经是傍晚,天空开始下小雨,那个小伙子的妻子抱着他们很小的孩子,在旁边一直哭。她想联系家人,手机却没话费了,我还帮她充了个话费。
为了把话费还给我,他老婆加了我微信。过了一周左右,我从她的微信里得知她老公的遗体已被打捞了上来,要办丧事了。
高温环境下,人体的反应能力和判断力都会被影响。当气温升至38℃时,人体通过汗腺排汗已难保持正常体温,心脏输出比平时多的血液至体表参与散热。更危险的是,当体温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迟钝,注意力减退,协调活动不正常,久而久之可能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当人的体温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迟钝
极端天气还容易增加意外受伤的情况。比如暴雨会导致低能见度、道路积水、路面湿滑等问题。对骑行者而言,雨中的视线、听觉、反应等也都会受到限制。
高温对任何生命都有影响,除了人,还有动物。
这几年夏天最热的时候,猫狗咬伤人的案例忽然变多了。就在前段时间,我先后接诊了一对被小区流浪猫咬伤的夫妻。妻子去喂粮被咬了之后没多久,丈夫把家里剩下的饭菜又拿去喂,又被咬了。还有一次,我接诊了一个学生,在一个月内被自家宠物猫咬伤、抓伤两次。
动物和人一样有情绪,有代谢,高温下可能导致体温升高,甚至引发轻微的中暑症状。当人类靠近或触碰时,宠物就可能因身体不适而做出攻击行为。另外,天气热的时候宠物对外界的信息会更敏感,对待人类的逗弄,攻击性更容易加强。
7月16日,大熊猫在重庆动物园吃冰镇水果 / 新华社记者唐奕 摄
除了高温,低温带来的危害也不可小觑。寒潮下,人的气管、血管收缩加剧,哮喘、心梗、脑梗等患病的风险都会增加。虽然广东的夏季长,全年气温偏高,但冬天最冷的时候降温也是很猛烈的。我记得2022年过年前后,我们急诊室的出车量忽然增加,短时间内来了不少因寒潮突然降温发病的患者。
对脆弱人群而言,急遽的降温其实和高温一样,容易在突然之间加重一些原有疾病,比如咳喘、心脑血管疾病等等。湿冷情况下,车祸等意外的概率也会增加,其实这些都是气候在人身上叠加的后果。
我们已经清晰地感知到,极端天气事件不再是“偶发事件”,而是需要常态化应对的“健康新挑战”。气候的变化不再是以十年、几十年为单位进行的,而是每一年都可能感受到切身的变化。只有提高全社会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认识,建立完善的预防和应急体系,才能有效保护脆弱人群,减少悲剧的发生。
好在,如今,社会各界越来越意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的影响。比如高热下操作的大部分工作都是有高温津贴的。一些学校的军训,也会避开最热的时间段,不会说学生娇嫩、晒不了什么的。因为在这种极端天气下再去军训,是很可能引发中暑甚至热射病。
7月13日,在天津长芦海晶集团有限公司的盐田作业现场,工人领取西瓜 / 新华社发(杜鹏辉 摄)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挑战,更需要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完善伤害监测预警体系,提升重点人群极端天气下的伤害预防能力。特别是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预警信息服务,针对高温、暴雨等对老年人有高潜在健康风险的天气事件发布专门指引。
我们做科普的意义,也是希望从源头上防止悲剧。其实不论是科普还是临床治病救人,都像在一条生命之河里打捞那些不慎掉落进去的人。如果因为疏忽或大意,人掉进去可能只是一瞬间的事,但打捞生命,真的要付出大得多的精力。
上一篇:足协计划下半年举办国足邀请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