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智障碍者踏上冰面:一场关于勇气与可能的奇迹
创始人
2025-07-25 22:18:28
0

学员与郭紫函(右)手拉手转圈滑行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文梅 实习记者 曹雅雯 北京报道

冰刀划过冰面,留下细碎的冰晶,一群独特的“冰上舞者”正小心翼翼地舒展身体。

在志愿者的陪伴下,他们时而扶着场地周围的挡板练习平衡,时而尝试完成一个简单的滑行动作,冰场上的每一个身影都闪耀着努力与希望——这是星煜适应性滑冰项目(下称“星煜”)的日常训练场景。

星煜是中国首个专注于残障群体的滑冰运动项目,于2022年7月启动。为推动社会包容与公平,星煜通过创新的运动设计,提供高质量的体育体验,同时以体育为载体,让偏见在一次次滑行中消融,推动社会对残障群体的理解与接纳。

这个为心智障碍群体搭建的冰上平台,正用爱与坚持,书写着一段关于平等与成长的温暖故事。

一次意外的触动,让我想要帮助更多人

星煜的诞生,源于创始人郭紫函14岁时的一次偶然经历。

当时,郭紫函在美国参与适应性滑冰活动时,用二十分钟教会了一位智力障碍女孩做前压步的动作。在此之前,女孩练习这个动作两年都没能成功。看到女孩在冰上热泪盈眶,郭紫函觉得惊讶,学会这样一个并不复杂的动作值得如此激动吗?更令她出乎意料的是,在下一次活动时,她收到了女孩手写的感谢信和家人做的小饼干,信里写道:“谢谢你有耐心教我,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这让郭紫函第一次意识到:微小的帮助竟然能带来如此深刻的改变。

回国后,她想继续参与此类活动,但遗憾地发现国内并没有类似项目。因此,当时还是高中生的郭紫函,决定亲手搭建这个平台。

项目的起步充满曲折。2022年启动之初,她面临着三重考验。

首先,大众对残障群体的能力还存在很大误解,郭紫函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当她向一位专家询问关于创建适应性滑冰项目的意见时,这位专家竟然断言“滑冰对心智障碍者而言几乎不可能”。“我觉得很惊讶,也很失望,因为我亲眼见到过那个女孩在我的指导下做到了,这位所谓的‘残障专家’竟然这么肯定地否定这个群体的能力。”郭紫函说。

同时,作为一名16岁的高中生,想要获得信任也并非易事,合作方对青少年创始人的质疑,让项目的创立面临更大的阻力。许多公益机构和冰场对于合作的请求,给出的是犹豫与推诿。

更普遍的,是社会对“适应性滑冰”的认知空白。因此,项目的筹款过程并不顺利,许多冰场也因对安全问题存在顾虑,拒绝了合作请求。

但郭紫函没有放弃。想到女孩学会新动作的喜悦和其家人的感激,想到还有许多想要参与体育项目的心智障碍者缺少机会和平台,郭紫函选择了坚持,成功也选择了她。

通过一次次联系机构、一遍遍沟通冰场,终于在北京市融爱融乐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中心的支持下,项目得以落地。同时,她通过多渠道的宣传与讲解,逐渐赢得了社会的关注与支持,筹集到了12000元的初始资金,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学员在志愿者陪伴下练习滑冰/受访者供图

如今,星煜已从2022年7月创立之初仅有1名志愿者、2名学员的小活动,发展为拥有100多位志愿者、长期服务55名学员的公益项目。学员年龄分布在9至26岁,均为智力二级障碍,其中48%为孤独症(含阿斯伯格综合征),20%为智力障碍,另20%为孤独症加智力多重障碍,其余为其他精神发育障碍。

星煜的活动每周在五棵松华熙LIVE冰上运动中心和国贸溜冰场轮流举行。更令人振奋的是,项目已成功举办两场冰演,吸引了共700余名观众——这些曾被认为难以融入社会的孩子,站在了舞台中央。

打破偏见,他们可以做得很好

“你喜欢滑冰吗?”在日常活动的冰场旁,面对《华夏时报》记者的询问,他们都腼腆地笑着,坚定地回答:“喜欢!”

星煜的活动中,没有“不可能”,只有“慢慢来”。在每位学员正式上冰之前,会进行一次基础能力评估,结合其身体协调能力、感知觉状况、沟通方式、自我表达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根据评估结果安排不同的滑冰训练内容。

为了更专业、更安全地开展滑冰训练,星煜面向社会招募了一批志愿者,他们中有冰球教练、业余滑冰运动员以及滑冰爱好者。虽然年龄背景不同,他们都怀着对心智障碍者的尊重和关爱而来。

贾雪萍是较早加入星煜的志愿者之一,她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由于此前没有和心智障碍者接触过,她第一次参加活动前非常忐忑,不知道该如何与学员相处,但来到冰场后,很多顾虑都被打消了,“星煜会给我们手册,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去跟他们沟通,也会有一些相关辅导。他们没有想象中那样难以沟通,只是需要我们有耐心,要不厌其烦地去跟他们讲,然后演示这个动作,甚至有可能会上手纠正一下动作,再让他们扶着围栏模仿一下。”贾雪萍说。

一些基础的滑冰动作,健全人或许练习几次就能掌握,心智障碍学员们却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沟通时,志愿者也常常要重复多次,直到学员做出简单的回应。

但奇迹总在坚持中发生。

学员“超人”是一名严重的多重障碍患者,最初参加项目时,他不敢上冰,不能离开母亲半步,面对志愿者的帮助,他也常常因为害怕而逃避。经过三年的训练,他现在已经可以主动地与志愿者拉手,偶尔回答他人的问题,还会在冰上唱歌跳舞。在技能方面,他不仅能和志愿者牵手滑行,还两次参与冰演,在四百余名观众面前完成了个人节目和20余人的团队列滑节目。这些在健全人眼中可能是非常微小的变化,但对于心智障碍的孩子们来说,已经是不可思议的改变。

学员们与志愿者手拉手围圈滑行/受访者供图

在五棵松的训练场地里,《华夏时报》记者还看到了动人的一幕,学员们在志愿者引导下手拉着手,近30人围成了一个大圈,绕场滑行。一开始,总有学员因紧张而抗拒牵手,随着对冰场和伙伴熟悉起来,他们愿意主动向旁边的伙伴伸出手了。慢慢地,手紧紧相握,一群人缓慢又坚定地向前滑。随着一圈圈滑行,胆怯越来越少,信任越来越多。从学员们的笑脸上,记者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不是孤独的个体,是温暖集体的一员。

冰演是学员成长的“催化剂”,在两场冰演中,他们展现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勇敢和自信。学员峻晖在演出前的排练时不慎摔倒,依然带着有伤痛的身体、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完成了自己的冰演节目;学员一一从刚上冰时举步维艰,到在冰演时,看到观众为他鼓掌加油,用比平常更快的速度滑到舞台中央。更有许多学员,从最初“不愿让志愿者碰”,到主动向观众挥手致意。这些惊喜的转变,不仅让家长和志愿者们欣喜和感动,更向大家证明了心智障碍者能做到的,远比想象中更多。

演出后,他们对于活动的热情也更加高涨,从每月只参加一两次,到只要有活动就参加。甚至有位中度心理障碍的学员,平时几乎从不表达需求,却在冰演后认真地对妈妈说:“我特别喜欢滑冰,不管在哪儿都会来。”

冰场内外,需要社会平等接纳

“这个项目让我的孩子知道,别人能做到的,他也能做到。”一位家长的话,道出了星煜的深意——平等。

“完全平等”是创始人郭紫函始终坚持的理念:无论障碍程度如何,只要学员愿意,并且身体在医嘱上被认为可以进行滑冰运动,就能参与训练和表演。

对学员家庭而言,这里不仅是冰场,更是喘息的港湾。家长们能在活动时拥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看着孩子在志愿者的陪伴下欢笑,感受到社会对他们是友好的。

“他们滑得不快,但每一步都值得被看见。”星煜的孩子们正悄悄打破刻板印象。曾经有人认为残障群体只适合进行简单活动,但冰场上的每一次滑行、每一场演出都在证明:他们怀有对体育项目的渴望和热爱,有能力参与到体育项目之中,并且可以做得很好。

谈及未来,星煜团队希望能扩大规模,让更多学员不再“抢名额”参与活动。但这需要更多支持:会滑冰有耐心的志愿者、长期合适的场地、持续的资金……

“残障人士需要更多体验和展示的机会,我们也希望社会中更多的人能组织这样的适应性体育或者融合活动,不仅仅是适应性滑冰。”郭紫函说道。

冰刀与冰面的摩擦声还在继续,星煜用爱与平等,在冰上为心智障碍群体搭建了一座桥——桥的尽头,是被看见、被接纳的未来。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幼儿园小班保育员工作计划 保育...   新学期工作开始了,为了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能更健康、全面地成长,为了自己更好的工作,并...
机关事业单位工会工作计划范文 ... 最新或2023(历届),市直机关工会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贯彻《工会法》的实...
公司消防安全工作计划范文 鍏...   为加强公司消防安全基础管理工作,落实公司的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提高公司消防安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这场集成电路闭门会干货满满!A... 《科创板日报》7月26日讯(记者 陈俊清) 昨日(7月25日),最重磅科创盛会——“2025中国科创...
超员幼童躺脚垫“隐身”?孩子不... 近日,江西高速交警在南昌北收费站查处一起超员违法行为。一辆核载5人的小车竟载有6人,最小乘客是一名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