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假的汽车失控谣言为何大行其道#?|有点逸思】#汽车失控已成群体性应激刺激源# 7月24日,“比亚迪失控”冲上热搜。起因是一辆比亚迪汉网约车在四川成都天府机场附近一大型地面停车场内绕行数十圈,不论是路人喊停还是警方、消防车到场指挥,都没有停车。
于是舆论骤起,比亚迪汉疑似失控的消息很快传遍网络。一时间,“刹车失灵”“汽车失控”有如魔咒般再次萦绕公众心中,消费者对电车的恐惧再次被唤醒。
直到当日晚间,四川省公安厅机场公安局连夜发布警情通报,确认所谓的“汽车失控”是因为驾驶员蒋某长时间联系不上到蓉客人,情绪急躁,于是驾车在停车场内绕行,这场风波才得以平息。
被推上热搜的比亚迪也很快澄清称,上述车辆刹车系统功能正常,事件与车辆本身无关。
反思整个事件,从网上流传的众多视频来看,上述比亚迪汉车辆在过弯时刹车灯亮起,并可见明显减速,直行路段车辆才开始加速,并如此循环往复,这种种迹象都表明车辆当时并不处于“失控”状态。这种“一眼假”的“汽车失控”消息为什么能牵动群体情绪?为什么有关编造的“失控车辆通过远程遥控/电量耗尽才停下”的信息能够大行其道?甚至,为什么有网友在官方警情通报后仍认为这是一种公关手段?
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汽车失控”在经过情绪感染、媒体放大、符号化加工后,已经成为了一种群体性应激的“压力源”或者“刺激源”。
群体性应激是指特定社群在共同压力源刺激下,出现高度同步的非理性情绪反应与行为模式。近几年来,只要涉及非正常行驶车辆,公众往往就会立刻给其打上“失控”的烙印,并在社交渠道上形成裂变式传播,这也是群体性应激触发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