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商水县一女子向媒体反映,她的父母原本在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开餐馆,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商水县粮食局脱贫攻坚小组工作人员在基层开展工作时,在她家饭馆打下68张白条,欠下两万八千多元餐费,讨要了5年未果。两位老人因此气愤交加,病痛缠身,现已停业。此事在网上引发热议。河南周口市商水县联合调查组7月25日发布消息称,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及时进行核查处置。目前,28285元欠款已全部结清,其他问题待查实后依规依纪依法处理。
据报道,68张白条中签字最多的朱某称当年下乡帮扶时吃饭成问题,就和领导商量在餐馆吃。下乡每天有几十元的餐费补贴,后来因为单位没钱,局长也换了两任,问题一直还没解决。先不论这68张白条中是否存在违规吃喝、超标消费的问题。由于单位自身原因导致的欠款难还,却让餐馆承担损失,损害了群众利益,这怎么也说不过去。而“新官不理旧账”的本质是对责任的漠视,无论领导如何更替,解决遗留问题都是应尽的职责。
帮扶工作的初衷是促进乡村发展,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吃饭打白条欠账的行为,为群众“增负”、“添堵”,与初衷背道而驰。如果公职人员不能以身作则,又如何能让群众相信他们能够带领乡村走向富裕呢?这场2.8万元的债务纠纷,背后是群众对帮扶工作的失望、对公职人员的质疑,这种信任的破坏难以弥补,造成的隐性损失远超金钱本身。
杜绝“白条欠账”,不仅需要自律,更要靠制度约束。一方面,要强化纪律教育,把“不欠群众一分钱”作为硬规矩;另一方面,要简化报销流程,让合理餐费能及时结算。对于故意拖欠、打白条不还的行为,要严肃追责,让公职人员“不敢欠、不能赖”。
编辑: 宫明华
责编: 王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