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北京市燃气管理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市域内天然气管网日趋完善,平原地区基本实现管道天然气“镇镇通”。
城市管网进一步优化,液化石油气近年来气质抽检合格率100%
天然气方面,建成“三种气源、八大通道、10兆帕大环”的外围长输系统,构建起首都多源多向供气格局;持续完善城市管网输配系统,平原地区基本实现管道天然气“镇镇通”。
开展燃气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和燃气管道“带病运行”专项治理,集中消除隐患问题。2022年以来,事故连续下降。进行城市燃气管道老化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列出更新改造项目清单,顺利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建立“北京市地下管线防护系统”,为各级管理部门、施工建设单位和管线权属单位搭建沟通平台,共享地下管道燃气设施安全防护信息,施工破坏地下管线事故大幅降低。利用科技手段提高管网泄漏监测能力,建成瓶装液化石油气追溯信息监管平台,实现气瓶全生命周期管理,做到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处置。
推进液化石油气企业规模化、规范化经营,逐步淘汰“小、散、乱”充装企业,充装站由61座减少至5座,液化石油气市场环境显著净化,近年来气质抽检合格率100%。
此外,北京还建立政企联动机制,社区、物业与燃气企业联合开展入户安全检查,治理户内安全隐患,推进智能燃气表与安全型配件安装。对餐饮企业等非居民用户开展燃气安全培训,通过讲座、电视、广播、新媒体等持续开展普法宣传,不断将燃气安全管理融入市民生活。
报告建议:常态化排查老化燃气管道
报告也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燃气规划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燃气设施安全基础需要进一步夯实,燃气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燃气安全使用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等。
报告建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进一步推动《条例》全面有效实施,不断提升燃气管理水平,满足社会公众对燃气服务质量的新期待。
报告提出,加强对各区燃气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构建稳定、高效、安全的燃气发展格局。根据城市规划与区域功能调整,优化燃气设施布局,提高燃气基础设施建设的前瞻性和适应性,实现燃气行业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能源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
建立燃气管道设施动态更新维护机制,常态化排查老化燃气管道,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开展老化管道和设施更新改造。全面治理第三方破坏、占压燃气管道隐患,用好北京市地下管线防护平台,实现建设单位注册登记全覆盖,确保建设单位、管线单位在挖掘工程施工前登录系统、发布信息、对接配合,坚决防控事故风险。
此外,报告还建议,市政府及其城市管理、交通、公安交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按照因地制宜、安全可控、方便配送的原则,加紧研究制定符合北京市瓶装液化石油气配送工作特点的具体政策,明确配送车型、行驶要求,加强配送车辆和人员管理。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张牵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