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荔枝锐评)
转自:荔枝锐评
今天,电影《南京照相馆》在全国正式上映。与以往南京大屠杀题材影片不同,电影以独特的“照相馆”视角切入历史,通过一家照相馆内七个普通人的命运,展现战争中的个体觉醒与人性光辉。影片没有刻意渲染血腥暴力,而是以“底片”为线索,用克制的镜头语言揭露日军暴行,同时刻画小人物从恐惧到抗争的蜕变。
对于电影的剧情和细节,在这里不多剧透,妨碍大家观影,简单说两点,谈谈我们为什么要看《南京照相馆》。
第一,真实。
《南京照相馆》的故事背景来源于真实历史事件。1938年,15岁的南京华东照相馆(在今天南京市估衣廊附近)的学徒罗瑾在冲洗日军军官送来的胶卷时,被底片上触目惊心的暴行画面所震惊。砍头、活埋、奸淫……这些罪恶的瞬间让年轻的罗瑾激愤难平,他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加洗了30余张照片,并精选16张制作成一本相册。在相册封面,他画了两颗鲜红的心脏,一把利刃刺向心脏,滴出鲜血,右上角写了一个大大的“耻”字。后来,这本相册历经波折,被罗瑾的同学吴旋发现并继续守护,最终在抗战胜利后,成为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证据”。这种基于真实历史的创作手法,为电影注入了不可撼动的历史根基与深沉的艺术力量。影片从一块砖、一条街再到南京城外的环境,参照真实历史照片,同比例像素级还原了当年的南京城,让观众对“国破家亡”有了无比真切的感受。
第二,时间点。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而日本政坛近期选举中右翼势力的强势回归,让历史记忆与当下政治现实产生了尖锐共振。
近期的日本国会选举中,极右翼政党获得大胜,他们在历史问题上表现出强烈的修正主义立场。有当选的议员就曾公开宣称"南京事件是战争必要代价"这样的谬论。随着极右翼势力在日本政坛渐成气候,可能导致日本未来的对外政策更加激进,值得周边国家警惕。事实上,在日本历史教科书上,已经不再使用“南京大屠杀”一词,而是用“南京事件”来代替,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介绍也只有短短几行字。而靖国神社一直供奉着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多名二战甲级战犯。所以,当日本部分政客仍试图否认“慰安妇”“南京大屠杀”等史实时,《南京照相馆》这种具象化的历史呈现,是对企图篡改历史者强有力的反驳。这正是我们应当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的原因。影片的意义已超越大银幕本身,它既是敲给健忘者的警钟,更是递给年轻一代的记忆火种。
进入放映厅前,几名观众说他们对这部电影的感情有点复杂:既想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在光影中沉浸式了解用全新视角解读的故事,又怕被残酷的战争场面和日寇屠杀同胞的血腥场景刺痛。但观影后,一个观众坦言,带孩子来影院看,来对了。观众没有在惊悚中颤栗,而是在心灵深处又一次获得了对民族与和平深深的珍爱。勿忘国耻,珍惜当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