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埔海域,2000口深水抗风浪渔排绵延成蓝色“海上田园”。
东埔镇何山村田园综合体首次试种的20亩新品种水果玉米喜获丰收。
□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 通讯员 陈琛 黄国民 徐晨宇 文/图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东埔镇以何山村田园综合体建设为陆上支点,海洋资源开发为海域引擎,探索出一条“陆海统筹、三产融合”的特色振兴之路。
盛夏时节,东埔镇田间沃野与碧波渔排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和美画卷。
东埔镇陆域面积25.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约20公里,包括深水岸线约11公里。该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通过科学规划资源开发,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7月17日,湄洲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龚承恕带队来到东埔镇调研,与镇班子成员深入交流,要求要保稳定,增强前瞻性和预见性,坚决维护社会安定、人民安宁;要促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找准产业主攻方向,逐步推进工作清单落地见效;要攻难点,摸清问题底数,强化靶向治理,全力攻坚突破;要优服务,以群众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营商环境;要创亮点,积极学习借鉴成功经验,结合实际谋划和推进品牌创建;要善协同,加强纵向、横向以及内外的协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强化工作合力,努力在新征程中展现新面貌、新风气、新作为。
向荒地要效益 田野焕发生机
何山村党支部书记郑美香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脚下这片土地的蝶变轨迹。
曾经的何山村耕地抛荒率超50%,面对发展困境,村党支部创新“三次利益再分配”机制,通过“农户+合作社+农场主”模式,将碎片化土地整合为878亩高标准农田。
党员带头入户宣讲政策,以卫星航拍图为基准完成土地确权,成功流转500余亩土地引入胡萝卜种植产业园,为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近8万元,农户年土地租金收益达60万元。
今年6月,这片希望田上再添“黄金产业”——何山村田园综合体首次试种的20亩水果玉米喜获丰收。郁郁葱葱的玉米地里,铲车穿梭作业,农民们忙碌收获。
“这次试种非常成功,让我们看到了水果玉米的种植潜力。”种植户黄志杰捧着金黄的玉米介绍。这种新品种口感清甜多汁,兼具水果的鲜美和玉米的醇香,亩产达600公斤,一上市便受市场青睐。
“我们不仅让荒地生金,更要让田园变公园。”郑美香介绍,村里将农耕文化展厅、家风家训馆融入田园景观,规划打造集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示范区。
金黄的玉米田与规划中的花海种植区、萌宠乐园交相辉映,为综合体增添了可看可尝的新景观。村民们掰下玉米直接品尝,清甜汁水顺着嘴角流下的场景,成了田园里最生动的广告。
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东埔镇瞄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通过“全市一张图”一村一策三清单摸清现有资源,廓清产业思路,助推乡村产业落地。
全镇各村(社区)通过系统化梳理,录入发展清单达77条,涵盖农业、新能源、海洋经济、文旅融合等领域。其中农业方面有胡萝卜种植基地,新能源方面有屋顶光伏项目,海洋经济方面有大黄鱼研学基地,文旅融合方面有非遗体验中心、共享菜园和木屋民宿等。
向海洋要潜力 蓝色海湾奋起
在东埔海域,2000口深水抗风浪渔排绵延成蓝色“海上田园”。
“我们开创‘北参南养’模式,利用南北温差实现错季养殖,海参生长周期缩短40%,肉质达到国家特级标准。”养殖户俯身捞起一网兜海参,肉刺挺拔的成品海参在阳光下泛着光泽。
东埔镇党委成立渔业转型升级专班,协助养殖户完成24000余口传统渔排改造,全域实现去泡沫化养殖。
去年11月试养的12.5万公斤大连海参苗经过“南北接力”养殖,今年3月首获丰收,产量达35.5万公斤,单此一项产值即突破4200万元。
向海而兴,东埔镇把大海变“牧场”,鲍鱼、海带、龙须菜、海蛎等应有尽有。去年,“海上牧场”上新了,除了海参,还成功引进三倍体生蚝、宁德大黄鱼、马面鲀等特色品种。目前,全镇水产品总产量超4.6万吨,带动就业岗位800余个。
蓝色海洋正成为富民强村的重要支柱。东埔镇位于湄洲湾“黄金海岸线”上,地理优势得天独厚。该镇在海洋经济上深挖潜能,也在港口项目上持续发力,大型深水码头及全省首个40万吨散货泊位均地处这片港湾,国投湄洲湾能源供应基地在此落户,形成临港产业集群。
7月18日,国投湄洲湾第三发电厂2×660兆瓦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超50亿元,建设周期为25个月,投产后将直接向南部用电负荷中心供电。国投电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海表示,该项目将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湄洲湾储煤基地规模,同时结合正在推进的湄洲湾北岸热力产业园,以及今年5月底投产的国投电力东乌垞渔光互补100兆瓦一期项目等,为莆田打造能源示范区增添核心动力。
上月12日,东吴港区罗屿作业区13号泊位工程(一期工程)沉箱安装施工工序全部完成,接下来转入围堤棱体施工阶段。项目建成投用后,将与罗屿港口已投产的9号、10号泊位形成联动,进一步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向党建要动能 红色引擎驱动
从唤醒沉睡的荒地到深耕蔚蓝的海洋,从传统农耕到现代“蓝色粮仓”,再到如今水果玉米田里飘荡的丰收喜悦,东埔镇的每一次产业突破、每一幅振兴画卷,都深深镌刻着党建引领的鲜明印记。
镇党委牢牢把稳乡村振兴的“方向盘”,通过建强战斗堡垒、创新联结机制、引育乡土人才,持续为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澎湃的“红色动能”。
当前,东埔镇建立1个镇级流动党员服务站、13个村级流动党员服务驿站,建成1个流动党员主题“口袋”公园和党建“微田园”。
在何山村,流动党员杨武强发动党员和群众捐资26万余元,为村庄安装路灯、修剪树木,在当地传为美谈。他的善举既改善了村容村貌,也带动更多流动党员参与到家乡建设中来。
记者了解到,东埔镇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模式,通过“云端支部”“流动党员驿站”等载体,搭建起流动党员与家乡的沟通桥梁,激发流动党员反哺家乡的热情,带动他们共同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根本保障。”东埔镇党委建立“党支部+合作社+企业”联结机制,选派13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党建指导员驻点服务,协调解决企业用地、用工等23个难题,激活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为营造产业稳定发展环境,东埔镇在综治中心设立全省首创金融“一站式”调解中心,接受金融纠纷受理、调解、维权。镇政府、法院、派出所、律所等工作人员进驻中心办公,联动北京莆田企业商会、平安银行、邮储银行等社会力量,形成共治的解纷格局。金融“一站式”调处中心建立以来,共调处金融借贷纠纷480余起,调解回收金额2500余万元。
展望未来,东埔镇将持续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协同发展,奋力谱写“山海共富”新篇章。在这片热土上,乡村振兴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正逐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