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他出身三百年中医世家,肩负非遗传承使命;他深耕脾胃病领域四十余载,以“和运”大法破解疑难顽疾;他学贯中西打破门户之见,用疗效书写大医精诚。他就是“广和堂脾胃病医术”第十代传人、江苏省第二中医院郑亮教授。
三百年医脉传承:从宫廷御医到非遗瑰宝
清乾隆年间,御医黄元御的弟子郑广在南京城南创立广和堂,自此“恪守医道,心怀慈悲”的八字家训便融入郑氏家族的血脉。三百年间,广和堂历经太平天国战火迁徙至江苏溧阳,传承至郑亮已是第十代。这个历史悠久的中医世家,创造了独特的传承体系——从药工学习到临诊抄方,从背诵《汤头歌》到辨识百草,严谨的培养流程塑造了一代又一代良医。2022年,“广和堂脾胃病医术”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对其学术价值与历史底蕴的权威认证。
非遗传承的活态实践贯穿于广和堂的诊疗体系中。郑亮教授至今保存着两大箱清宫太医院真本医书与先辈手稿,这些泛黄的古籍中记载着300年来脾胃病诊疗的验方妙法。“就像非遗剪纸需要传承人亲手演示,中医传承也必须扎根临床。”郑亮介绍,《广和堂验方集》中记载的“温中和胃汤”“加味抑肝散”等方剂,经现代临床验证对脾胃不和、肝脾失调等症疗效显著,成为非遗技艺在当代的鲜活注脚。
抗日战争时期,郑亮的祖父郑思益先生作为当地“爱国的开明绅士”,不仅资助黄埔军校出身的邱行湘将军投身淞沪会战,更秘密为新四军转运救治伤员。“那个时候家里本是殷实大户,抗战后只剩一间药铺和一些薄田。”郑亮回忆道,家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心怀慈悲”的深刻内涵——医道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是家国担当。
非遗技艺的现代转化:从古籍验方到创新产品
作为非遗传承人,郑亮教授将三百年的家传医术与现代科技结合,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他原创的中药理疗包便是典型案例——这个内含砂仁、桂枝、干姜、川芎、吴茱萸等中药的药包,经微波炉加热后能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不仅对腹痛、胃胀等脾胃病症有效,还能缓解颈肩腰腿痛、痛经等问题。“设计初衷是让患者在家就能享受中医外治,没想到成了‘跨界网红’。”他笑着说,理疗包年销量超3万包,甚至被用作新车除味、室内香薰,很多国际友人在家中使用的场景更让这项非遗技艺走向国际。
在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探索中,郑亮教授提出“学术+产业”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他向医院捐赠数十个家传验方,推动“和胃通降汤”“运脾化湿散”等方剂的临床研究;另一方面,他将獐宝等特色药材开发为养生食品,相关研究获得三项国家专利。“非遗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要变成能解决现代人健康问题的‘活态文化’。”
非遗传承的人才培养:从家族私塾到院校融合
广和堂独特的传承体系在郑亮教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14岁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家世传承+院校教育”的典范。“小时候父亲带我踏青时,会突然让我尝脚下的草药,告诉我这是治什么病的。”这种沉浸式教学让他在年少时就熟悉近300种草药的性味归经,为日后精准开方奠定基础。如今,他将这套方法融入现代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用药如用兵”的中医智慧。
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郑亮教授构建了“非遗传承三维培养体系”:经典筑基——带领学生研读《黄帝内经》及广和堂秘藏医案;临床跟诊——通过“抄方-审方-试诊”三步法传承诊疗经验;文化浸润——以“恪守医道”的家训培育医德。
在培养学生时,他践行“严师慈父”的理念:穿白大褂时是严格的导师,对诊疗细节精益求精;脱下白大褂则像慈父般关爱学生,常自掏腰包改善学生生活。“就像非遗传承人带徒弟,中医教育需要‘手把手’地传承温度。”
“师生一场是缘分,我愿倾其所有传授医术。”他带教的学生中,许多已成为中医界骨干,继续传承广和堂的医道精神。
非遗学术的守正创新:从“和运”大法到国际视野
“中医的脾胃不是单一器官,而是涵盖整个消化系统的生命枢纽。”郑亮教授解释道,他传承广和堂“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念,将非遗技艺中的“和运”理论系统化,提出“身心相和、脾胃相和、升降相和”等六大治法。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病变时,他基于非遗验方研发的中药复方,通过调节脾胃气机、改善胃黏膜微环境,使80%以上患者实现病理逆转。
面对非遗传承中的学术争议,郑亮教授始终坚持“疗效为上”。他四次进修西医,掌握消化内镜等现代诊疗技术,提出“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融合模式: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先以西药精准杀菌,再用中药调理脾胃防止复发;在面对胃肠息肉等病症时,结合内镜微创与中药内服,降低复发率。“非遗技艺需要开放的视野,就像广和堂先祖既传承御医医术,也吸收民间验方。”他的诊室里,中医脉象仪与西医检测仪并列,传统药柜与现代信息系统共存,构成非遗医学在当代的生动注脚。
从宫廷御医的学术精髓到非遗保护的现代探索,从脾胃病诊疗的守正创新到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郑亮教授用四十年从医经历诠释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深刻内涵。正如他所言:“非遗不是凝固的历史,而是流动的智慧。只有让广和堂的‘和运’医术解决当代人的脾胃难题,才能让三百年的医道精神生生不息。”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今天,他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传统与现代,守护着百姓的健康。(陈伟玲)
下一篇:350年老字号青睐“买买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