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航空报)
张煦昕 王理文
距离脱下那身印有司徽的工装还有400多天,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导弹院59岁的研究员黄浩却以一场跨越5000公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点燃了最炽热的尾焰。一个月之内,6趟差旅、4场硬仗、2次星夜驰援,当退休的钟声隐约可闻,这位航空老兵,用浸透汗渍的衣衫和不曾熄灭的责任心,在万里长空刻下了一道永不磨灭的航迹。
使命在肩 八千里路云和月
四场硬仗,字字千钧。软件测评大纲评审、试验大纲评审、产品规范评审、转阶段审查,这4场接连召开的会议,直接关系到发射装置的研制进程。作为老专家,黄浩深知肩上的责任。软件测评大纲评审、试验大纲评审时,他字字推敲测试边界,与试验测评单位仔细核对每一组数据,一度从清晨奋战到深夜;产品规范评审会上,他的汇报条理清晰、逻辑缜密,面对评审组的疑问,他的回答严丝合缝、铿锵有力;转阶段审查的关键战役中,他更是殚精竭虑,以深厚的经验为会议顺利推进保驾护航,每一次发言,都凝聚着他数十年的专业积淀。
闻令而动,妙手除障。评审的硝烟未散,又相继传来产品故障的消息,黄浩迎难而上,成为逆向而行的“信号修复者”。闷热的试验台旁,他俯身于错综复杂的线缆与调试设备间,汗水浸透了工装,精准定位了故障源头:隐藏在产品音响失效背后的设备精度设置偏差。“就是它!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他指着屏幕上微小的参数差异,一语道破天机。另一个问题同样棘手,但经验丰富的他总能从纷繁的信号中找到那根断裂的“神经”。
病骨支离 难撼赤子之心
高强度的连轴转,即使是铁打的身体也难以承受。在这一个月密集的行程中,病痛也两次悄然来袭。
软件测评大纲的评审结束后,黄浩高烧不退,声音嘶哑,同事力劝他在家休养,他却摇头:“试验大纲的评审非常关键,小张的孩子太小,没法出差,得有人替她去。我熟悉系统,我去最合适。”他的语气异常坚定,仿佛病痛已被抛在身后,喝下感冒药,他毅然踏上了下一趟旅程。
回到单位,持续的疲惫和隐忍终于爆发,他不得不紧急入院治疗。躺在病床上,他却心系着项目联试的情况,当病房里电话响起,传来棘手的技术难题时,他一边输液,一边通过电话远程指导现场人员分析测试数据,调整设备参数。当问题在黄浩的指导下终于迎刃而解时,他才肯安心休息。
背影如山 匠心永存
同事们常说,电气方面只要有黄师傅在,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的数据,还是多么隐蔽的故障,他总能抽丝剥茧,找到症结所在。黄浩对技术细节的严苛源自对飞行安全深入骨髓的敬畏,那份严肃与深情,正是他用半生时光书写的、对祖国航空事业最滚烫的忠诚。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黄浩将人生最宝贵的年华,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航空事业,他像一颗早已与国之重器融为一体的“金钉子”,专业、可靠、永不松动。在职业生涯的终点线前,用行动书写了最动人的告别辞:型号任务大于天,置个人得失于度外。
“任务节点,不能在我手里耽误一秒!”这句朴素的誓言,已成为航空人心中最嘹亮的冲锋号。有些奔赴,永不落幕;有些灯火,注定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