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长沙,热浪翻涌。
岳麓山实验室10号楼内,盆栽水稻箐两优3261、爽两优138整齐排列,为盛夏送来一丝清凉。
“我们去年培育的箐两优3261,填补了滨海盐碱地高产优质品种空白,给产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提升。”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许靖波介绍。
这样的科研突破,正在岳麓山实验室不断涌现。
作为我省打造种业创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标志性工程,这座首期投资100亿元,汇聚232个科研团队、超2000名科研人员的实验室,正以种子为基、创新为翼,为长沙集聚全球种业创新资源,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提供重要支点。
7月18日,岳麓山实验室中药材品种创制中心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工作。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昂 童迪 摄种子的“前世今生”,从资源库到“活力密码”
7月16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长沙签署共建国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合作协议。
岳麓山实验室2号楼,正是国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库“一库一圃一中心”架构中“一中心”的承载地。
7月18日,入驻在岳麓山实验室的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昂 童迪摄“‘一库’是中药材种质资源保存库,位于9号楼;‘一圃’在长株潭绿心,有20平方公里的神农百草园,核心圃5000亩;‘一中心’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2号楼,未来将建成中药材种质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岳麓山实验室中药材品种创制中心主任曾建国告诉记者,到2030年,岳麓山实验室将有10万份中药材种质资源入库。
湖南能承载这一国家重任,绝非偶然。“湖南有丰厚的种质资源保存与育种底蕴。”曾建国坦言,湖南中药材资源禀赋、岳麓山实验室一流的科研条件和积聚的人才力量,促成了国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库落子湖南,也让长沙在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中,将“湖南所长”升级为“世界所聚”。
位于长沙市芙蓉区的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昂 童迪摄种质资源保存的核心是“活力”。岳麓山实验室围绕种子质量检测与监测技术开展研究,为种质资源保护再添“科技盾”。
7月23日,在岳麓山实验室9号楼的种质资源库,研究员朱明东正开展种子活力无损检测技术攻关。
“传统抽样检测只能知道一批种子的发芽率,不能确定哪颗能发芽,种子入库又有严格的活力标准,如果一批珍稀种子整体发芽率不合格,这批种子就可能被全部舍弃。”朱明东介绍,目前,其所在团队已自主研制出全球首台水稻种子活力无损检测与分选原理样机,“它可以把每一颗能发芽的种子都筛选出来,不浪费宝贵的库存资源,为种质资源安全高效保存提供科技保障。”
种子落地处,沃野千重浪
在岳麓山实验室淬炼的种子,也早已走向田野,生出产业的枝丫。
“现在超市买到的高品质辣椒,基本上都是实验室团队选育的品种。”在岳麓山实验室蔬菜品种创制中心,中心主任刘峰介绍,来自实验室的高品质辣椒已推广到全国30多个省份及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7月18日,岳麓山实验室蔬菜品种创制中心实验室内研究人员正在做实验。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昂 童迪摄“我们正为辣椒找到‘儿时的味道’。”刘峰告诉记者,再过一两年,大家便能吃上物美价廉、辣度适中、口感软糯不扎喉的“儿时”辣椒了。
与此同时,一场辣椒产业的“西移北扩”正在上演。
“我们不与粮争地,把湖南及我国华北地区种辣椒的地方腾出来种水稻或其他粮食作物。我们要上山,要到沙漠里种辣椒。”刘峰解释,辣椒素含量极高的工业辣椒需求攀升,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光热条件优越,具备机械化种植、采收条件的西北地区,目前团队研发的工业辣椒品种在新疆等地推广面积达160万亩。
7月18日,岳麓山实验室蔬菜品种创制中心实验室内研究人员正在做实验。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昂 童迪摄让每颗种子找到适配的生长坐标,岳麓山实验室种业版图孕育的产业在各自的沃土上蓬勃生长。
杂交水稻每年在东南亚、非洲、美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示范推广1亿亩左右;30多个以“沣油”命名的杂交油菜品种在全国年种植面积超1000万亩;合方鲫生长速度快、营养成分高;曾濒临灭绝的宁乡猪,如今产业链综合年产值近50亿元……
7月18日,岳麓山实验室中药材品种创制中心实验室内研究人员在工作。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昂 童迪摄为保持水稻、蔬菜、油菜、油茶等创制技术国际领先水平,3年内,岳麓山实验室预计启动200项以上种业专项项目,创制突破性种质资源200余份,培育重大新品种50个以上。
岳麓山实验室科研部部长王峰告诉记者,从守护种子的“生命力”到重塑产业的“价值链”,岳麓山实验室将让科研成果既藏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中,也长在田间地头的累累硕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