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通讯员 李兵峰 方雷
“向阵地,敬礼!”苍翠青山、巍峨叠嶂,一群官兵庄严列队。一声令下,站在队伍中的崔道虎,和战友们齐刷刷举起右手,致以崇高军礼。近日,他们艰辛鏖战、亲手建造的一座导弹阵地正式交付使用。每当国防工程竣工时,他们就会这样向阵地告别。
崔道虎,火箭军某旅工程安装技师。这些年,他转战大江南北,建造导弹阵地,仿佛为导弹“筑巢”,把足迹留在高原戈壁、崇山峻岭间的一个个无名坐标。他说:“虽然不能亲手发射导弹,甚至看不见导弹,但是为导弹‘筑巢’,建设过硬阵地,同样使命光荣。”
“八一”前夕,崔道虎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表彰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筑巢”之路,“苦、累、伤、残、险”是时常要面临的考验。30年前的那个冬天,崔道虎跨入导弹工程部队行列,从此与大山为伍、与岩石为伴。在他的手上、身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伤疤,他说:“这是属于我们工程兵的‘军功章’,但工程兵不光要埋头苦干,更要抬头远眺。”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这个高频词,使崔道虎有了更深的感悟。他说:“随着新装备、新技术引进,国防施工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效能型转变、向信息集成型跨越,导弹工程兵必须加速从传统工兵向科技工兵转变。”
工程施工中,为建筑钢材除锈,既费时费力,又很危险。一次施工中,战士崔玉星长时间手持磨光机工作,手一滑,钢刷绞到裤腿,受了伤。看到这个场景,崔道虎暗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购买专业书籍补习知识,任务间隙收集资料,找来零件动手实验……崔玉星伤愈回连队时,他的研发之路已迈出一大步。
经过一番努力,“第一代”除锈机问世,经试用得到官兵肯定。但是,他并不满足,而是抓紧升级改造。如今,他研发的多功能自动除锈机,可实现无死角除锈,大幅提升工作效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组合式吊篮提升机、双层作业平台车、等效载荷配重装置……从那之后,崔道虎接连研发出“九大工装”,先后革新发明31项科研成果,改进创新5项工艺、工法,还培养了100余名技术骨干。崔道虎还将复杂的机电结构、专业的焊接工艺等,梳理总结出《技术手册》等资料,成为官兵破解施工难题的“宝典”。
慢慢地,崔道虎在官兵心中的头衔也从“阵地猛虎”变为了“全能军士”。
一些公司慕名而来,有的许诺高额“专利转让费”,有的抛出橄榄枝开出高额年薪。每次,崔道虎都态度鲜明地拒绝:“这些项目从一线而来、为打仗而研,成果属于部队,我们导弹工程兵的‘诗和远方’,就是肩扛使命为导弹‘筑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