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7月12日、13日两天,在朝阳区甜水园的“越界·朝阳里”园区举办了一场旧书的展销活动,名字算是“因地制宜”,就叫“朝阳里的书集”。其实,我更愿意它被误读为“朝阳”(zhāo yáng)。古旧书行业,这些年总被视作夕阳行业,若能沐浴在“朝阳”里,温暖一些。
因为宣传的时间并不长,知道书集并前来参与的有100多人,星期六人多一些,星期日人少一些。据我了解,读者中有的人家住附近,是在网上刷到了书集信息过来的,有些人则是我们两家具体经办的书店——“小众书坊”和“布衣书局”的老读者。
还有读者从房山坐地铁过来,更让人感动的是有些读者从天津坐火车特意赶来。当然,更多的读者是周围的居民,有的人抱着孩子、推着婴儿车就来了。小孩子虽然还不能看书,但家长们大概也愿意他们从小在有书香的氛围中,熏陶一下。
短短两天时间,单就我们布衣书局的销售情况来看,周六营收3845元,周日营收4620元,合计8465元。这实在不能算多,可是对比店内日常的销售数据来看,几乎翻了一倍。旧书展示空间带来的销售额扩展不止一倍,平时一个周末的销售额也就两三千元。从这点来说,大幅增长已是好事。更让人欣喜的是:平时来的多是熟悉的老书友、老朋友,但这次100多人中,八成都是陌生读者。这挺让人欣慰的,总有一些人会因为这次书集成为我们的顾客,或许未来他们就可以常常到店里选书了。
还有,大家通过活动了解了我们收购旧书的范围,有人联系我们上门收书;家在附近的,甚至直接把书送了过来。这些方式我们都欢迎。毕竟旧书店的核心业务就是收旧卖旧,让读书人家里闲置的旧书流动起来,物尽其用。这不仅有节约纸张油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更多好书能够再次进入下一位读书人手中,完成文化的传递。
旧书业有过辉煌,那是在书少的年代,那时候新书出版周期长、种类有限,很多人通过读旧书来获得信息和知识。那时每个城市都有几个热闹的旧书市场,比如北京的潘家园、琉璃厂,上海的文庙,每到周末就挤满了淘书人。最近十多年,因为新书出版的日益丰富,旧书的这一作用逐渐弱化,城市里的旧书店越来越少,旧书摊和市场也在萎缩。
这两年,旧书业迎来了新的春天。北京市率先提出“旧书新知”概念,将旧书业的繁荣和发展提高到新高度,在政策、宣传、帮扶等方面都给予了更多支持。西城区报国寺的“读书报国”、东城区钟鼓楼和明城墙遗址公园的旧书市集、海淀区的“旧书进校园”、朝阳区潘家园旧货市场的“万阅典藏”古旧书博览会、北京春季书市和秋季书市中的“全国古旧书展销年会”……一系列活动接连开展,让旧书行业的活力慢慢复苏。
我们书局也感受到了北京市对旧书行业的扶持力度,所以这次先从身边做起,立足街区联动邻居,未来再考虑吸引更多旧书品牌参与活动。
如果用一句话来回顾这个书集,借用一位朋友的话:朝阳里,有希望。(作者为布衣书局主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