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村里投入不少资金建成的新公厕,常年挂着锁、关着门,成了村民口中“只好看不好用”的摆设。这种“建而不用”的怪象,暴露出部分地区基层治理中的形式主义积弊。
公厕本是最贴近村民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赶集的村民、带娃的老人、田间劳作的农户,都可能需要它的便利。可如今,瓷砖锃亮的厕所被闲置,财政投入打了水漂不说,更让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期待落了空。究其原因,或许是建设时为了赶进度、冲指标,把“建成数量”当政绩,却忽略了后续管理的“最后一公里”——没人负责日常清扫?担心设施被破坏?还是觉得“验收通过就万事大吉”?
民生工程的核心是“为民”,而非“为账”。群众评价公共服务,从不看台账上的“完成率”,只看自己能不能实实在在受益。一把锁锁住的不只是厕所门,更是群众对基层治理的信任。因此,把“群众需求”贯穿民生工程始终至关重要:建前多问问村民“在哪建、怎么管”,建中多盯盯“实用不实用”,建后明确“谁来管、怎么管”。唯有让民生工程从“纸面规划”落地为“生活便利”,才能让每一分投入都暖到群众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