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理智慧
短阅读专栏:第22期
作者 | 刘国华 原创出品 | 管理智慧
每次商业圈出现风口,总有人喊着“这是一场革命!”“这个模式将颠覆行业!”但真等风停了,回头一看,大部分并没有让商业得到进化。
商业如果没有进化,能叫社会进步吗?而商业进化,说到底就一句话:谁能用更少的资源,换来更大的用户价值、跑得久、跑得快。
如果把商业当成一台机器,资源是燃料,价值是输出,商业模式就是这台机器的运行机制。运行机制好不好,不是看样子漂不漂亮、动静大不大,而是看能不能把效率转化得更高、更灵活、更省事儿。商业进化的基础,一定是效率。比如拉链的发明,是为了让扣扣子更有效率;电梯的发明,是为了让上楼更有效率;火车的发明,是为了让位移更有效率。有人问,那有些品牌只是改进了包装,让样子更好看,那是改进了效率吗?当然是,因为光包装这个事情,已经让消费者选择品牌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什么不是效率的改进呢?
因此,如果你想创业,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你想解决的用户问题,前任或目前是怎么被解决的?
你新搞的这一套,有没有比前任或者目前更高效?
滴滴的出现,不是因为大家突然爱打车了(打车的需求一直都在),它破局的关键,是比之前那套招手即停的调度方式,有了更聪明的匹配系统。通过算法派单、就近调度、路线优化,司机和乘客的匹配效率飙升了,这就是效率换价值的经典案例。
真正牛的创新,不是“新”,而是“省”——能省钱、省时间、省人力,能让一套系统跑得更顺。淘宝干掉百货,是因为它匹配的商品和用户效率高;滴滴干掉招手打车,是因为算法匹配供需比交警指挥灵光;AI客服能干掉人工,是因为它24小时不休息,还不用交社保。
所以如果新模式只是一个新字,其实毫无意义。我们要问:你所谓的新模式比原模式有更高效率吗?砍掉了多余的流程吗?边际成本更低、周转更快吗?如果没有,那不好意思,再大的风口也是空转。
归根到底,商业不是追新,是追效。
—— · END · ——
小注
此篇所录,出自所著《新商业思维》(第一辑)。并于原稿之上,多有略微删润,以增益其义。
套书共六辑,洋洋洒洒百万余言,以“短阅读,长思考”为成文原则,广涉商界诸般思维,常有洞见。然书成之后,阅者寥寥。虽或有读者妄语曰:“读此六卷,世间再无新思维;纵有新意,亦不过换汤而已。”此言或讥或赞,不可尽信。然有友人劝曰:“观点思维若不传,终将珠玉蒙尘,实为可叹。”余闻此,颇感其言有理。且其已久无再版,市井难寻,欲购亦不可得。
故此立志,将以数载光阴,择时细述,陆续刊布。惟愿诸君偶有所得,一言半句,能启思路,便不负笔墨一场。
作者|刘国华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品牌与传播事业部负责人,专注品牌建设与企业文化、企业史与企业家思想,常年为多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隶属于华夏基石咨询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