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荡马路”的路段不一定是步行街,关键要让人放慢节奏
创始人
2025-07-25 06:46:03
0

(来源:上观新闻)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当前,上海正把问计于民和优化顶层设计结合起来,编制“十五五”规划。建议“十五五”期间按照“人—空间—系统”的要求,优化商业网格、服务网格布局,推进条条协同、条块联动和政社互动,实现更有利于“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街区共治”。

第一,组织各方面力量,把“协同治理”推向“共同治理”。

调研显示,上海不少公共空间的治理基本上还是“各归各、各管各”,党建引领进入公共空间也正待深入探索。比如,公园类型的公共空间是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但因归属部门管理,与社区治理存在脱节;“一江一河”岸线紧邻街镇、居村委,但又因为滨水性质而主要由相关部门管理,现代治理理论“近在咫尺”却未能在实际中发挥作用。

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把“协同治理”推向“共同治理”是大势所趋。新形势下,可按照属地原则,构建街镇党工委统一领导,商务、住建、文旅、卫健、市场监管、市容绿化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街区共治”。

一方面,以需求对接与协调发展为基石,以技术治理与情感治理为纽带,以条线整合、条块整合以及街区整合为手段,通过发挥各类治理主体合力,构建在街区一体化范围内组织、人、事、资源(信息)、技术、平台、价值等“七位一体”的基层治理模式。

另一方面,基于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和多格合一的“三一模式”,一体化地推进社区治理、商业服务建设与公共空间管理,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力避“概念炒作”,防止“单纯的规划”,突出“共同的治理”。

第二,握指成拳,探索商业实体店经营增长点。

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过程中,上海作为传统的商业城市,要更加重视消费者导向,通过打造多元化商业特色,进一步拉动消费增长及其对GDP的贡献,巩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地位。

据了解,南京路的商家已提出并探讨步行街如何吸引银发消费的课题,但仅凭某一家或几家商店的“单打独斗”恐怕难有效果。如果南京路上的商家能够携起手来,在思路更新、整体规划、各显特色、各显其能的基础上,避免重复性的、同一水平层次的“内卷”竞争,走出一条持续繁荣之路,将对上海城市商业水平的新提升带来新刺激、新示范。

随着数字技术赋能和消费场景创新,家门口的小型商店也应凸显以特色化、便捷化的特点以进一步聚拢人气,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街边小店是相对容易从事特色经营的,有些商品销售或服务虽然需求量不很大,但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街角公园规划和建设中,可积极考虑与特色小店的布局结合起来,以满足人民群众休闲购物融为一体的需求。

步行既是绿色健康的重要出行方式,也是拉动消费的关键辅助手段。“荡马路”和上街购物能让人与城市的关系从“路过”变为“停留”,让城市从冰冷的建筑群变成有记忆、有故事的生命体。“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内蕴着对生活节奏的调节、对城市肌理的触摸、对人文温度的感知。适宜“荡马路”的路段并不一定是步行街,关键是要让人放慢节奏,“荡”得有滋有味。

上海曾有不少吸引市民乃至游客“荡马路”的特色路段。新形势下,应当积极运用“街区共治”的力量,进行恢复或者开辟。文化、旅游、宠物、体育等各类用品销售的集聚,对婴幼儿、老年人、妇女、孕妇等不同人群需求的满足,客观上都需要“荡马路”。

第三,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集聚“街区共治”力量。

近年来,上海标准化的公园明显增多,口袋公园、街角公园等小型绿地星罗棋布。尤其是“一江一河”岸线的贯通,让市民到公共空间散步、晨练等成为“每日功课”。但随之而来的是,公共空间的“软品质”不尽如人意,不文明行为和不同活动“抢地盘”的纠纷时有出现。

伴随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上海将释放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给市民使用,治理难题也难免会越来越突出。比如,带着小帐篷到公园露营的人数激增,不少人把公园当做“户外的家”,露营者与游园者的矛盾随之而来。破解类似的治理难题,既需要政府部门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合力共治。

比如,充分利用各类活动群体的自治力量,在尊重活动意愿的基础上,引导配合公共空间治理,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建议在普法宣传中加强对“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解读,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释明其内涵。

“一江一河”岸线贯通之后,不文明遛狗的行为时有发生。建议在优化设计养宠“准入门槛”、宠物“身份识别”等基础上,不妨把“爱宠族”组织起来,通过讨论“如何爱宠养宠”达成共识,签订“养宠自治守则”或公约。

此外,强化公共空间的文化承载和传播功能也值得重视。上海现有的公共空间具备一定的文化承载和传播功能,但还可以进一步予以功能强化和提升。可探索“公园+”等多重复合的运行模式,让流动图书馆、微型博物馆、临时展览场所、小茶馆、便餐店、咖啡馆、自助售货亭等在公共空间和谐共生。

当然,不同公共空间的情况各不相同,必须因地制宜,采取“一空间一对策”。对于街头卡拉OK、广场舞等可能影响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可采取规劝与引导相结合的措施。同时,采取“非标准化”但安全的灵活方式,既开辟老年人喜爱的门球等活动场地,也为年轻人提供投篮、射门等练习场地;党群服务中心、文化中心、驿站等场所应当向有自习需求的人群开放,完善公共学习空间功能。

在这一过程中,公共空间管理者、运营方应与群众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力量展开合作,共同探寻更能彰显城市品质的实施方案。

(作者为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汤啸天)

原标题:《适宜“荡马路”的路段不一定是步行街,关键要让人放慢节奏》

栏目主编:王多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海沙尔 摄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汤啸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砺算科技首款国产显卡发布:《黑...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IT之家)I...
注意!未来0-3小时 西安多个... 未来0-3小时 西安多个地区迎来短时强降水西安市气象台2025年07月26日18时30分发布天气警报...
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7月26日,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这是中方坚持践行多边主义、推动...
王晓晖会见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   7月26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晓晖在成都会见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志丹一行。会见...
中俄300辆机车巡游黑河地标 中新网黑河7月26日电 (记者 王琳)26日,第四届中俄机车文化交流会发车仪式在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