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1937年“七七事变”当月月底,天津城内战火熊熊,驻守天津的第二十九军三十八师和保安队与日本驻屯军交锋——史称“天津大出击”的这场战斗,在中国抗战史上颇可一记。由于孤军奋战无以支援且仓促上阵战术不利,战斗队伍在7月29日晚不得不撤出,7月30日,天津沦于敌手。然而,这场战斗是“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在对日城市作战中主动出击的重大战役,给日军以重创。
这场战斗是相当惨烈的,天津市政府和南开大学等多处建筑毁于战火,百姓伤亡,流离失所。以此战为创作背景诞生了一部抗日题材小说《冲锋》,作者是张恨水。张恨水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作品名世。抗战一起,国仇家恨促使张恨水文风大变,他转而成为抗战作家,其创作转向是随着“九一八”事变日寇攻占沈阳开始的。之后张恨水跟随着抗战进程而创作,自始至终关注着抗战,他是写作时间跨度最长,也是作品最多的抗战作家,凡皇皇八百万字之多,计有三十余部长篇与五部中篇,还有若干短篇小说及数千篇涉及抗战内容的散文随笔,令人叹为观止。
张恨水是在重庆写就《冲锋》的。在日寇发动全面侵华后,张恨水毅然毁家纾难,只身从南京来到重庆,加入正拟复刊的《新民报》,并将其主管的副刊命名为《最后关头》,发刊词是一篇题为《这一关》的短文,严峻地表明为抗日呐喊的责任。他撰写发表了大量杂文与诗词,希冀唤醒民众奋起抗敌。此刊被迫关停后,他又开设了专栏《上下古今谈》。我的存书中有这些杂文作品,文章短小精悍,针砭时弊,为抗战鼓呼而不留情面,读来深受教益。
在重庆南温泉桃子沟的“待漏斋”里,张恨水蛰伏八年,在编报和撰写杂文之余也创作了多部小说,如《热血之花》《大江东去》《虎贲万岁》等,多得几乎不可胜数。
张恨水身在重庆,为什么会写一部关于天津抗战的小说?对于抗战小说,张恨水自称“不肯以茅屋草窗下的幻想去下笔,必定有事实的根据,等于目睹差不多,我才用为题材。因为不如此,书生写战事,会弄成过分的笑话”。他又称这部小说的故事是一个“极关切者”的经历,是那人告诉他天津将沦陷时那一角落的现状。那么,这位“极关切者”是谁?正是他的四弟张牧野。抗战爆发后,张牧野曾劝张恨水上山打游击,张恨水遂决定投笔从戎,代表同乡写了一篇呈文,交到国民政府第六部,要求成立一支游击队,并写明他们不要钱,也不要枪弹。这事当然未成。后张牧野和一批安徽同乡回到老家潜山打游击。为此事张恨水写成一部小说,题为《疯狂》。而这部有关天津抗战的小说《冲锋》,又是以张牧野为原型,讲的是天津沦陷前夕,教员张竞存领导自发组织起来的市民与日寇浴血奋战的故事。该作品于1938年4月至8月4日连载于重庆《时事新报》副刊《青光》;江西上饶《前线日报》副刊《战地》转载这部小说时,改名为《天津卫》。
《冲锋》和《天津卫》这两个书名,前者所着重的是内容中的“冲杀”一节,后者则是一语双关,天津曾经建卫,故称“天津卫”,而这里的“卫”还作保卫的动词讲,突出其战斗的题材。
张恨水写作向来不甚爱惜文稿,在报刊发表作品,如无人主张出单行本,就扔了不管。这部《天津卫》,他托人从报上抄了一份保存。此后有赖朋友鼓励,他便将此稿拿出来校阅一遍,改名为《巷战之夜》,又觉篇中故事于巷战、于夜,均未能发挥尽致,于是又增加了书一头一尾的内容——第一章和第十四章,并在“七七事变”五周年当日作序出版,也就是说,这部小说的最后成书是在1942年。
1937年7月之末,天津那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有多处巷战。那么,张恨水笔下的那一角落、那巷战之夜,发生在天津哪里?是在河北区五马路。因为这里靠近天津北站,北站一带曾是那场战斗的主战场之一,故而才会有小说中的故事。
上一篇:夜市挽风食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