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活力中国调研行】
日前,在山东的泰山盘道上,一个人形机器人步伐稳健地向上攀登——银白色的身体在晨光中泛着金属光泽,四肢摆动流畅,动作行云流水。这便是由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行者泰山”二代产品,无论是在陡峭台阶、碎石路面,还是湿滑岩壁,都能展示出机器人优秀的运动性能和复杂地形适应能力。“我们在腿足机器人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在仿生机构、关节模组、驱动技术、控制算法等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公司董事长范永介绍,如今,该公司已开发出多款双足、四足、六足等腿足式仿生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以及液压特种机器人,产品已经应用于电力巡检、应急救援、治安巡逻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持续迭代,机器人产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山东省抢抓时代机遇,加快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创新资源不断集聚。截至2024年末,山东拥有机器人上下游企业200余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近300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
6月,山东印发《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用三年时间全省机器人制造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培育3家以上产值超20亿元的机器人制造领军企业,布局建设覆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四大领域的创新中心和平台,机器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质效明显提升,打造全国机器人研发制造增长极和应用新高地。该《行动计划》尤为注重前瞻性布局,推动资源要素和创新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精准制定各市机器人产业发展“任务清单”。在济南打造国内领先的机器人测试验证平台,加快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青岛一体化推进工业、家庭服务、海洋、康养等领域机器人研发制造和集成应用。
这一布局和当前山东各地产业协同、龙头骨干企业牵引密切相关,有助于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与市场竞争力。例如,从家庭场景来看,青岛的海尔家电已经可以帮用户解决60%的家务,但仍有做清洁、晾晒衣服等大量家务占据人们的时间,未来就要靠一个个垂域专业机器人来填补这些家务空白,从而实现“无人家务”的愿景。“我们以实验室技术突破为根,场景化商业闭环为果。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以商业化为牵引,让前沿AI技术‘随研随产’。”海尔机器人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战略总监丛大超认为,在研发中要以创新应用场景牵引机器人产品阵容建设。比如,扫地机器人除了精准定位建模外,在家庭里还需主动寻找污渍、智能分区建图,实现最佳的清洁效果。
位于济宁邹城市的珞石(山东)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机器人产业链的链主企业,目前已与电机、减速器、视觉传感器、多模态大模型等多家合作伙伴一起合作共创研发,致力于让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轮式双臂人形机器人在多场景中更好解决目前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接下来我们既要强化底层核心的技术,又要拥抱如火如荼的前沿技术,结合我们的底层算法,在更多的场景、更多的行业实现‘机器人+AI’的落地。”珞石(山东)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庹华说。
“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应用。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山东始终坚持应用牵引、协同创新,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推广应用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抓手。”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王茂庆介绍,山东在巩固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基础上,加快向农业、矿业、医疗、安全、社会服务等领域延伸,不断挖掘和培育新型场景,持续扩大机器人应用范围。
(本报记者 冯帆 宋喜群 通讯员 潘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