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家对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有一定了解
郑土有教授(右)与主持人海光现场对谈。雷远东摄名人会客厅·对谈
在正式开讲之前,郑土有教授与主持人海光展开了一场“名家会客厅”的导讲。郑教授坦陈,由于专业背景的影响,他在观看《哪吒2》时,主要关注的是“饺子导演如何用民间故事素材服务于艺术创作”。同时,他也经常以研究的视角深入思考,“这部动画片为何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为何能吸引3.24亿人次的观众观看?”
在此后的主题讲座中,郑土有从“作品的核心理念”“年轻人的审美需求”“新科技手段”三个维度给出了答案。如触动无数观众心弦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精神,最早见于道教早期经典《西升经》。这种对命运的挑战和对自由的渴望,也契合了当下社会年轻人追求个性、不愿被束缚的心理,“作为非遗,必须要为社会发展、为民众的精神生活服务。《哪吒2》正是民间文学类非遗活态传承利用的成功案例。”
作为长期深耕于民俗学、民间文学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学者,郑土有对民间文学的传承怀有深厚的情感。“我出生在浙江金华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每逢夏天,便会到村里木桥边乘凉,那里风特别大。”让郑土有历历在目的,是趁乘凉之际聆听村里老爷爷们讲民间故事的场景。
随着时代的演进,民间文学的传承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儿时围坐听故事的场景难再重现。“我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通过民间文学、民俗、非遗保护等方面的课程,让大家对这方面能够有一定的了解。”几乎每个月,郑土有都会到全国各地进行民间文学类非遗的知识普及性讲座。
当被问及是否会尝试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进行相关推广传播时,郑土有直言不讳地表示:“暂时还未考虑,一来是因为年纪大了,二来是手头的工作实在太多。”尽管如此,他依然肯定了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的积极作用,认为“这是新时代传承的一种重要体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荀超实习生严淑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