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阿姑品尝刚出锅的互助洋芋。
工作人员展示互助县马铃薯精深加工产品。
互助县微型薯雾培法繁育基地内茁壮成长的微型薯。通讯员 王宝元 摄
洋芋花海。通讯员 王宝元 摄
农户展示新洋芋。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西海新闻记者 周建萍 摄西海新闻记者 周建萍
一颗薯种的坚守:从救命粮到当家品种
互助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2700米,年均气温3.4摄氏度,冷凉干旱的气候曾一度制约着当地农作物种植。
“过去地里种的马铃薯,亩产不足千斤,而且小得像鸡蛋,连填肚子都勉强。”72岁的威远镇农户李占魁回忆起年轻时的情况,满是感慨。1978年,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育种团队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迎来了历史性突破——“下寨65”马铃薯品种选育成功。
这个耐旱、抗病、淀粉含量高的品种,在试种阶段就展现出惊人的潜力:亩产突破1500斤,比当地老品种翻了一番。1984年,“下寨65”通过国家审定,迅速在青海东部农业区推广。
“那时候县农技中心的技术员骑着自行车跑遍全县每一个公社,手把手教我们催芽、起垄。”李占魁说,自家3亩地改种“下寨65”后,不仅全家温饱不愁,还能卖薯换钱给孩子交学费。
40多年过去了,如今“下寨65”依然是互助县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之一。在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恒温储藏库里,一排排整齐的种薯袋上,“下寨65”的标签格外醒目。“这个品种就像老伙计,耐折腾、靠得住。”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刘世安轻抚着种薯说,“是老一辈科研人员的努力换来了这颗‘金种子’。”
一条产业链的延伸:
从“土疙瘩”到“金疙瘩”
在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记者走进青海威思顿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互助分公司车间,热气腾腾的马铃薯淀粉正从流水线上倾泻而下。这些来自周边村庄的马铃薯,经过清洗、破碎、提纯,摇身一变成了食品加工厂的优质原料,身价翻了好几倍。“我们公司不仅承担收购马铃薯的任务,每年开春的时候还会为一部分种植户提供种薯,来年以合同约定价收购马铃薯。”公司负责人说。
产业链的延伸,始于2013年互助县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互助县出台“马铃薯产业提升计划”,一方面引进马铃薯全粉生产线、淀粉加工设备,另一方面搭建电商平台,让互助马铃薯走向全国。在塘川镇电商服务站,专注于在网上推介家乡特产的李丰正在打包发往广州的马铃薯:“这位顾客是来青海旅游的时候,在互助县上刘家村吃过洋芋宴后念念不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下单购买。”李丰说。
更令人欣喜的是,马铃薯还成了文旅融合的新主角。每年8月,东和乡麻吉村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的“马铃薯花海”吸引着八方游客——这里种植的马铃薯不仅块茎可食,紫色、粉色的薯花还吸引了大量游客。“游客来赏花,临走的时候再带几麻袋洋芋,村里的农家乐天天满座。”麻吉村村民陶延金说,全村靠马铃薯产业链,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
一座产业园的崛起: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2022年,互助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跻身“国家级”,马铃薯产业作为核心支柱产业,形成了“科研+育种+种植+加工+销售”的全链条模式。
“过去是农户单打独斗,现在是抱团发展。”互助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胡志桥介绍,产业园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由企业提供种薯和技术指导,合作社组织标准化种植,农户按保护价出售鲜薯。哈拉直沟乡尚家村的种植大户张国栋算过一笔账:加入合作社后,每亩地化肥用量减少20%,产量提高15%,加上企业的收购补贴,年增收近2万元。
夏日清晨,互助县微型薯雾培法繁育基地内,日光洒在温室的苗床上,一排排薯苗绿意盎然,揭开苗床下的幕布,雾气氤氲,白色的根系上挂满了直径1厘米至3厘米的微型薯(原原种)。
“你瞧,这一根系上有30多粒微型薯,与传统基质栽培技术相比,新技术平均单株结薯率达20粒至40粒,最多能达到80粒以上,是传统基质栽培的20多倍。这不仅提高了产量,还节省了人力。”刘世安说,“2023年,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依托项目资金,新建575平方米钢架日光温室及微型薯雾培繁育系统,引进马铃薯微型薯(原原种)雾培法繁育生产技术。”
雾培法是一种高质高效的马铃薯微型薯(原原种)繁育方法,其核心是将营养液雾化,为马铃薯植株提供所需的养分和水分,从而促进马铃薯高密度生长。马铃薯雾培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无土栽培技术,栽培不受土壤和环境条件的限制,具有成本低、产量高、易于管理、病虫害少、环保等特点。目前,雾培苗床定植脱毒苗7600多株、网棚苗床定植脱毒苗176万株,长势良好。
雾培法生产技术的引进,实现了从马铃薯组培苗基础苗生产,扩繁到水培壮苗、雾培箱,再到苗床定苗的全流程覆盖。雾培法培育微型薯每株结薯20粒至40粒,预计2025年雾培法可繁育生产15.2万粒微型薯(原原种),网棚繁育生产微型薯(原原种)300万粒。
如今,互助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21.3万亩,年产量达50万吨,带动全县数万农户增收。从“下寨65”到“互助金薯”,从田间地头到电商平台,小小的马铃薯,不仅撑起了互助县的“半壁江山”,更成为青藏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盛夏时节的彩虹故乡,骄阳下的马铃薯田生机勃勃。半腰高的薯苗叶片层层叠叠,或粉或白的洋芋花争奇斗艳。扒开湿土,圆滚滚的马铃薯已悄悄成熟,裹着泥土气息,把盛夏的能量都攒进沉甸甸的果实里。
它的“祖辈”曾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青海人的救命粮。如今,它们已通过冷链物流被送往全国各地,甚至漂洋过海成为东南亚市场的香饽饽。马铃薯的逆袭之路,正是互助土族自治县从传统农业县华丽变身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生动注脚。
记者手记
互助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是一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生动实践,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地方落地生根的成功范例。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互助县深谙此道。多年来,技术人员对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和改良,不仅保留了传统品种的优良品质,还攻克了产量和商品性的难题,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科技赋能贯穿于种薯繁育、种植管理到产品加工的全过程,让马铃薯产业走上了高效、绿色的发展轨道。
互助县马铃薯产业的成功经验表明,立足地方特色资源,以科技为引领,以产业融合为抓手,以园区建设为平台,就能将特色农业的文章做大做强,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上一篇:第三届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大展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