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农村公厕成摆设 是干部政绩观出了问题
□马玉宝
据央视报道,山西稷山县对多个村庄投入资金建成的新公厕常年挂着锁、关着门,成了村民口中“只能看不能用”的摆设。只有在迎接检查时,这些厕所才能正常开门,村民无奈,只好继续使用“脏乱差”的老旧旱厕。对此,当地于21日回应称情况属实,将对失职失责人员严肃追责问责。
本是惠民改造,为何成了“面子工程”?在媒体报道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厕之所以不开门,是为了省却日常清理的“麻烦”:使用公厕会产生不少费用,又担心村民素质不高带来维护难题,所以继续让村民使用老旧旱厕。
如此说法,显然站不住脚。根据《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要求,农村公共厕所要确保专人管、有经费、定时清、无异味。工作人员口中,无论是对于费用的考虑,还是对村民素质的担心,其实都是对要求落实不到位的托词。本质上,这还是满足于做表面文章,重显绩不重潜绩,是干部的政绩观出了问题。
公厕是农村重要的公共设施,是“厕所革命”的重点工作,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容忽视的民生工程。公厕,顾名思义,是公共的,是大家的,是拿来让群众用的,是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而绝不是拿来充面子凑数量当业绩,迎接领导检查、上级考核的。“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如此的想法和做法,背离了为民服务的宗旨,只会让群众寒心。
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背后是功利主义、主观主义作祟,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要“面子”不要“里子”,做与党的事业不符、与群众利益背道而驰的事情,既劳民伤财、浪费资源,又助长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浮夸作风。近年来,从“建大屏当摆设”到“农家书屋少实效”再到“开工仪式重场面”,中央层面通报的种种形式主义案例都在证明,这些重包装不重实效的做法,不过是掩耳盗铃,群众看得到,纪律和制度也管得到。
多办利民实事,就要多积尺寸之功。一个小公厕也好,一个大项目也罢,都需要以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不局限于“厕所革命”,从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到养老、托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众多民生领域里,都需要强化日常监督,建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机制,绝不让政绩观不正、搞“面子工程”者得逞。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做事”不“作秀”,多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才能让改革发展的红利真正惠及每一个人,才不会辜负人民的信任和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