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传统学术研讨的时空限制,构建立体化法学传播矩阵
创始人
2025-07-24 21:37:37
0

7月15日,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策划、组织,并与《民主与法制》社、北京炜衡律师事务所、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合作,推出“民诉新视界”对谈式网络系列学术节目

该系列学术节目作为年度工作重点,通过“学术+媒体+实务”三位一体的跨界合作模式,突破传统学术研讨的时空限制,构建了立体化法学传播矩阵,这是研究会宣传实践法学研究的重要尝试。

“民诉新视界”对谈式网络系列学术节目于2024年8月开始策划实施,计划从2025年7月开始定期播出。每期节目将从专家学者、法院、检察院、律所等实务工作者以及相关行业中邀请4至5位具有代表性的嘉宾,聚焦与社会生活和民事审判实践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就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现场交流、前沿对话与观点交锋,以法学界、法律界声音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每期节目录制完毕后,将通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法学会官网、《民主与法制》社融媒体、民事程序法研究微信公众号等多平台向社会推广。

本期推送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景汉朝“民诉新视界”对谈式网络系列学术节目启动仪式上的致辞。

景汉朝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

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的代表、专家学者、律师、新闻媒体等各界朋友相聚一堂,共同参加民诉法学研究会主办的对话网络节目“民诉新视界”的启动仪式,在此我谨代表主办方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当今中国,高速发展,日新月异。学术研究的方法和传播途径也应不断革新和进步。如何让学术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如何将学术思想以更为生动的方式表达,更广泛地传播,这是我近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学术研究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推动立法和司法的进步,还应包括引发公众对法学知识的兴趣与共鸣。因此,学术思想的传播手段必须与当下民众获取知识的手段同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高品质的学术思想得到更深、更远、更广的传播,学术研究的价值才能得以彰显和提升。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更好地学习贯彻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重要致信精神,大力推动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我们必须创新学术传播形式、主动开展学术交流对话,推动学术交流平台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经过较长时间的策划、组织,并邀请《民主与法制》社、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共同合作,隆重推出“民诉新视界”对话式网络学术节目

这项工作将作为我们的年度工作重点,通过“学术+实务+媒体”三位一体的跨界合作模式,突破传统学术研讨的时空限制,构建立体化法学传播矩阵,这是研究会宣传实践法学研究的重要尝试。

“民诉新视界”从2024年8月开始策划实施,期间经过多次论证、反复修改方案,终于要和大家见面了。我们计划从2025年7月开始定期播出。每期将邀请4至5位具有代表性的嘉宾,包括专家学者,法院、检察院、律所等机构的实务工作者,以及相关行业代表,聚焦学界关切、民事审判实践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及时发出法学界与法律界的声音,回应社会关切。

每期节目录制完毕后,我们将通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法学会官网、《民主与法制》社融媒体、法治日报法治网、《中国法律评论》微信公众号、民事程序法研究微信公众号等多平台向社会推广。

在此,为了确保本节目质量,我提出以下四点意见:

第一,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所有讨论都应建立在拥护国家基本制度、宪法法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这是不可动摇的“定盘星”。要着力倡导理性、建设性、包容性的讨论氛围,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凝聚社会共识。

第二,切实抓好选题。

选题问题是办好节目的基础。

一是要突出民诉研究会2023年换届大会上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确定的“十大重点项目”,将相关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新形式的展示,将研究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集中讨论。

二是围绕社会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选择具有公共价值、社会关注度高的议题,聚焦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等正面主题。避免炒作敏感性、争议性过强或可能引发社会撕裂的议题。

三是不对具体司法案件进行讨论,尊重司法规律,把握学术研究的边界,遵守司法机关办案纪律。在涉及司法实务的讨论中,应聚焦于普遍性规则、制度设计、理论争鸣与类案处理机制,不应评议具体案件细节、特定裁判结果等。

第三,确保节目质量。

一是要选择高水平、高素质的主持人和对话专家,既包括知名学者,也包括实务部门的优秀工作者。选拔那些既有坚定立场和敏锐嗅觉,又有高超专业技能和表达智慧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是思想交锋者,也是主流价值的“引领者”。

二是抓好节目的录制、制作,落实各方的责任。建立“录制-粗编-精编-终审-备播”的递进式责任链,实施权责清晰、流程严密、监督到位的工作机制。

三是提高宣传效果。运用创新策略精准触达目标受众,激发观看兴趣并塑造节目品牌。与主流新闻网站、时政类新媒体、行业垂直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可以提供节目素材、联合策划专题、邀请其报道或转载优质内容。

第四,凝聚协作合力。

一是强化责任担当,狠抓协议落实,合作各方务必以高度责任感,履行协议约定的策划、嘉宾选择、资源支持、录制、后期制作、平台宣发等各项责任义务。

二是构建畅通无阻的信息共享与决策通道,设联合工作组和联络人,定期协调,确保关键信息透明共享、高效运作。

三是全流程协同保障。这档节目是多方合作的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各方积极配合,面向一个目标,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工作。特别是要在策划阶段优势互补共磨选题、录制及后期制作阶段严格执行质量管控流程、审核阶段高标准严要求、宣传阶段整合渠道精准投放。

今年5月在武汉举行的民诉法学研究会2025年年会上,我们已对前两期节目进行了试播,征求大家意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家对栏目的设计与推出给予了充分肯定,也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运用网络新技术开展法学理论研究传播,对我们来说尚属一种新的探索。这是大家的事业,是全体民诉研究和实务工作者的事业。

希望大家特别是民诉研究和实务领域的同志们对这档节目积极关注、踊跃参加、大力支持、主动反馈,使“民诉新视界”有个良好的开端,能够茁壮成长,在法治理论与实务结合研究方面,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同志们、朋友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怀着满腔热情,继续努力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事诉讼实践法学,不断丰富研究成果、发展新理论、创新学术传播平台,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繁荣发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谢谢大家!

民诉新视界

,时长20:04

  • “民诉新视界”第1期、第2期片花

第1期以人工智能时代为背景,从司法角度探讨如何通过技术与司法的融合实现司法中的公平与效率。该期节目邀请了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潘剑锋,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庞闻淙,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福华,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王立梅,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可信数据研究中心研究院、人工智能安全合规治理实验室主任杨斌共5位专家学者。

对谈中专家学者们围绕人工智能在审判中的应用场景、司法实践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边界问题、人工智能参与审判如何实现价值对齐等前沿问题展开讨论。讨论内容丰富而深入,全面展现了专家学者对人工智能技术成长如何在司法制度建构中发挥作用的深入思考。

第2期以互联网法院的建立、三大在线规则的出台以及数字司法的快速发展为出发点,以实务工作者视角为切入点,讨论人工智能时代审判机关和法律工作者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该期节目的特邀嘉宾有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胡仕浩,吉林大学教授张兴美,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三庭庭长颜君,杭州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负责人曾宪未,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丁垚共5位学者与实务工作者。

对谈中,专家学者们首先提到了人工智能案件与算法问题面临的管辖困境,并强调设立专门人工智能法院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设计细节以提高效率。同时,也对互联网案件的界定、人工智能辅助在司法程序中的地位、人工智能致损案件如何救济等问题进行了研讨。最后,提出要通过技术、制度和伦理三方面的支柱构架,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人工智能技术,兼顾司法的公正与效率。

来源:中国法律评论公众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央部门集中公开2024年度部... 新华社记者 申铖 25日,随着财政部、民政部等部门公布2024年度部门决算,一年一度的中央部门决算公...
奋楫笃行勇争先 实干奋进新征程 定西市城区航拍。 定西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的无人机作业场景。杨大巍 定西市大力发展新能源...
美国债市:国债小幅上涨 市场缺...   美国国债周五收盘几乎没有变化,此前长端收益率回吐了3至4个基点的涨幅。交易员表示,市场缺乏明显驱...
昂扬奋进 向新向好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上半年,甘肃交出一份亮眼的经济发展答卷: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468.8亿元...
观点综述:城堡经济学家力促欧洲...   城堡投资一位经济学家表示,欧洲必须加大联合发债力度,以打造出能与美国国债相匹敌的“地区安全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