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高鸿(000851)的立案调查风波仍在持续发酵。截至2025年7月24日,距离该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正式立案调查已过去近一年,但监管结论仍未出炉。这场始于2024年7月30日的调查,如同一把悬在公司头顶的利剑——若最终认定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将面临终止上市风险。
资本市场的耐心似乎正在耗尽。7月18日至22日,*ST高鸿股价连续三个交易日累计下跌10.65%,累计偏离值达-12.65%,触发交易异常波动标准。7月22日当天,股价单日下挫5.11%至2.60元,成交额萎缩至1669万元,大宗交易也仅有212万元的小额成交。市场用脚投票的背后,是投资者对持续亏损与债务危机的深度忧虑。
立案调查与股价承压的双重困局
监管利剑高悬之下,*ST高鸿每隔30天便需例行披露调查进展。在最新一份公告中,公司再次声明“中国证监会的调查尚在进行中,公司尚未收到结论性意见或决定”。这种重复性表述已持续近一年,但市场神经始终紧绷。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若调查最终认定公司存在重大违法行为,股票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更令投资者不安的是审计机构对财报的质疑。2024年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但同期内控审计报告却获“标准无保留意见”,暴露出内控体系与财务报告严重脱节的矛盾。这种罕见的差异引发市场对财报真实性的疑虑,甚至存在财务造假的嫌疑。
股价的持续走低已形成恶性循环。截至7月2日,公司市盈率为-17.63,市净率5.07,总市值缩水至30.10亿元。资金流向监测显示,7月21日主力资金净流出626万元,散户资金虽试图抄底净流入529万元,但仍难阻跌势。流动性持续枯竭,使投资者退出通道愈发狭窄。
经营恶化与债务危机同步爆发
业绩的坍塌速度远超市场预期。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ST高鸿归母净利润预计亏损1.3亿元至1.8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1.35亿元至1.85亿元。这已是公司连续多个报告期深陷亏损泥潭——2024年全年巨亏20多亿元,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腰斩50.01%,净利润由盈转亏至-4269万元。
债务危机成为压垮业绩的最后一根稻草。贷款逾期引发的罚息复利激增,叠加账户冻结导致的业务受限,构成亏损主因。7月21日公告显示,因与广州银行的金融借款纠纷,公司两起案件被法院裁定查封冻结财产超9100万元,预计合计减少利润约1846万元。公司明确表示“现金流紧张,无法偿还涉诉款项”,债务违约已进入恶性循环。
重整计划被视为最后的救命稻草。债权人早已向法院申请对公司重整,预重整虽在推进中,但时间窗口正在关闭。根据规则,若2025年年报继续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或净资产为负,公司将面临直接退市。资产负债率高达82.15%的财务结构,使重整难度进一步加大。
投资者维权通道开启
权益受损的投资者已展开法律行动。投资快报记者留意到,目前已有多批投资者向法院提交立案材料。法律界人士特别提醒维权时效问题。根据证券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在上市公司被立案调查后仍买入股票的投资者,即便后续虚假陈述被查实,也可能因“投资决定与虚假陈述之间的交易因果关系不成立”而无法获赔。这要求受损投资者需精准确认自身交易时段是否符合索赔区间。
截至7月24日,*ST高鸿的退市风险警报仍未解除。公司银行账户的大额资金已被法院强制执行划扣1.4亿元,逾12亿元债务逾期本金如定时炸弹。随着半年报披露日期(8月29日)临近,持续恶化的财务数据可能进一步触发退市条款。
权益受损的投资者应尽快确认交易记录是否符合索赔区间。维权律师将索赔条件明确为:2021年4月15日至2024年4月29日期间买入*ST高鸿股票,并在2024年4月30日之后卖出或仍持有而亏损。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可关注“投资快报”公众号,在右侧“股民索赔”菜单栏提交材料。
(作者:投资快报记者,李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