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转自:中国经济周刊
本刊记者 崔晓萌
京东来一猛招。
7月22日,京东正式启动“菜品合伙人”招募计划,投入10亿元现金,面向全国餐饮品牌与个体厨师,为1000道招牌菜招募合伙人。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外卖产业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元,用户规模达到6.9亿人,较上年均实现显著增长,越来越多的食客习惯了通过手机叫外卖。
但问题也不少,比如藏身于写字楼、居民楼、地下档口等地方的“幽灵外卖”,屡禁不止,有些商家甚至没有营业执照,凭中介1800元代办的虚假证件,就能在平台售卖“现炒家常菜”。
今年3月,京东进入外卖市场时曾明确表示“不允许纯外卖店上线”,但仍未能完全杜绝“幽灵外卖”。之后其通过技术手段,3个月内清退了8000家无堂食门店。
“幽灵外卖”的出现,不是一天两天的事。2016年,央视就曝出有平台4家店共用一个地址;2024年,北京40多家外卖店靠着“京门楼”的共用证照继续“隐身”。
“每次点外卖都会选有门店照片的,尽量点连锁品牌。”不少消费者总结道。但当类似#外卖员从来不碰的外卖有哪些#这类话题冲上热搜,网友的留言也尽显无奈:“看完发现没有能吃的!”“外卖还能点什么?”
京东近日的新动作或将带来新变化。其投入10亿元现金为1000道招牌菜寻找“合伙人”,厨师提供配方并参与研发,做菜由“七鲜小厨”负责现炒和品控,销售通过外卖、自提渠道。外卖平台不再是单纯信息中介,还涉足菜品制作环节,对菜品质量负责。
传统外卖模式中,平台类似商场,收租金招租户,对商家经营情况较少干预,出现问题常以“仅牵线搭桥”为由推脱。“幽灵外卖”能存在,正是这种第三方定位留下的漏洞:审核宽松、证照虚假,只要能下单抽成,平台对制作场所合规性置若罔闻。
京东此次“亲自下场”,平台不再局限于中介角色,转而向“中央厨房”模式发展。厨师以配方参与,平台负责制作、品控、销售,将供应链掌握在手中。这种模式下,“幽灵外卖”难以生存——菜品由“七鲜小厨”炒制,制作地址明确,品控严格,厨师也需亮明身份参与研发。
这一举措的意义不止于打击“幽灵外卖”。外卖行业长期呼吁从低端到高端发展,但仅靠事后处理,难以根治问题。比如,消费者最担心的是厨房环境和食材来源不透明。
掌控制作环节,让食客了解菜品配方来源、制作地点和品控过程,这可能是外卖行业升级的关键,即通过重构规则,让消费者吃得明白。
10亿元现金、1000道招牌菜的目标能否达成,“七鲜小厨”制作能力是否能满足需求,厨师是否愿意提供配方参与,京东这一尝试,需要时间来验证。
不过,日趋固化的外卖行业格局需要“搅局者”,以促动外卖行业服务升级与产品更新。就这点来说,京东的确应该“抢一抢生意”。
责编:周琦
下一篇:中金黄金董事长是东北大学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