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观音寺街道锚定“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理念,将家政进社区作为提升民生服务品质的核心引擎,通过模式创新、资源整合与科技赋能,让家政服务深度融入社区肌理,尤其为老年群体构筑起便捷温暖的生活服务网。目前,街道已累计服务800余户老年家庭,开展家政服务超600次,收获群众满意度达99%以上,成功打造出具有示范效应的社区服务样板。
(一)“政府+”模式筑基,筑牢家政服务品质防线
观音寺街道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构建“政府+第三方+企业”的养老服务联合体。通过公开招标、实地核验等严格筛选机制,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引入优质家政服务商,为服务品质提供"政府背书"。在服务商遴选过程中,街道从企业资质、服务标准、市场口碑等维度开展全方位考核,确保服务源头质量可控,为老年人送上安全可靠、多元丰富的家政服务。同时,积极推广老年卡消费模式,既便利老年人享受服务,又为辖区企业引流拓客,激活区域服务市场活力,实现居民与企业的双向共赢。
在推进养老服务联合体建设中,街道以满足养老需求为核心,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吸引40余家优质企业、服务商加入。这些成员单位依据自身优势,为辖区老人提供养老、助餐、文化、医疗等多元服务及专属优惠。街道还为80岁以上居民发放“观助”助老服务卡,持卡老人可通过24小时服务热线或合作商户,便捷享受专属服务。目前,养老服务联合体已累计完成上门探访1665人次、电话巡查4021人次,提供上门服务636次,切实保障老年人生活无忧。
(二)“空间+”融合赋能,拓展家政服务场景
街道充分挖掘现有空间资源,创新打造“空间+”家政服务新模式。以全覆盖的7家养老驿站为载体,将家政服务深度嵌入其中。这些驿站不仅提供呼叫、助餐、日间照料等基础服务,还开设书法、瑜伽等文化课程,聚集大量人气,成为天然的家政服务宣传阵地。同时,依托“一刻钟”生活圈开展小市集推广活动20余场,30余家优质品牌商家及数10家政类企业参加,集中展示各类家政服务项目,同时展销货品20000余件,交易金额35万余元,有效辐射居民4.8万余人,打造“一刻钟”享老服务圈。这一模式既降低了家政企业运营成本,又让居民享受到实惠服务,实现企业效益与民生福祉的有机统一。
在驿站服务功能提升方面,街道持续加大建设力度。2024年新建2家养老驿站,升级改造5家驿站。如今,辖区内各养老驿站除具备呼叫服务、助餐配餐、日间照料、健康指导、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六大基础功能,不断拓展书法、绘画、舞蹈等特色服务,让老年人在驿站中吃得放心、玩得开心、学得舒心。
(三)“智能+”科技加持,提升家政服务效能
观音寺街道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构建“智能+”服务体系,为家政服务注入科技温度。线上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居家清洁、康复护理、助餐助浴等多元服务资源,老年人通过电话或线上平台即可轻松预约,享受高效便捷的居家服务。线下针对失能失智等特殊群体,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借助智能设备实时监测老人健康状况,建立紧急救援响应机制,确保服务及时精准。这种智能化服务模式,既满足了居民多样化需求,又为困难群体提供坚实保障,让社区服务更有精度与温度。
在优化老年健康服务领域,街道持续完善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推进智能养老试点建设。为失能老人提供免费上门专业护理服务,累计完成337人次;通过入户走访推进适老化改造,已完成237户,切实提升老年人生活的安全性与便利性。
(四)升级养老助餐服务,守护舌尖上的幸福
观音寺街道将解决老人“吃饭难”问题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现已实现11个养老助餐点位全覆盖。2024年,街道创新推出“兴观‘食’光·幸福食堂”,打造“线上预定+上门配送”服务模式,提供“菜单式”定制服务。首家社区食堂开业后,日均服务现场就餐、打餐120余人次,上门配送30余户。随后第二家社区食堂也顺利运营,将暖心餐食送到更多老年人身边,让“舌尖上的幸福”触手可及。
未来,观音寺街道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家政进社区服务,不断整合优质养老服务资源,提升服务品质,让辖区老年人的幸福晚年生活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编辑:幸骊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