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长安网)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是钱塘江金融港湾核心区,坐拥杭州金融城和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两大金融集聚区。其中,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是浙江省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已入驻金融企业2300余家,是浙江金融业的一张“金名片”。
针对小镇金融产业集聚的区位特色,2017年,上城区人民法院成立了华东地区首家金融专业派出法庭——基金小镇人民法庭,推动构建“金融服务﹢行业自治﹢金融监管﹢司法保障”的金融领域社会治理矩阵。近三年,法庭累计化解金融纠纷3.1万件,涉案金额达274亿元,打造出金融司法与行业治理深度融合的“杭州样板”。
党建引领,激发内生动力
“栽好‘梧桐树’,留下‘金凤凰’。”坐落于凤凰山脚的基金小镇法庭,正以枝繁叶茂的法治梧桐,服务金融产业这只“金凤凰”。
近日,在基金小镇法庭的“梧桐会客厅”,一场“金融法治与风险管理”主题党日活动正在进行。基金小镇法庭的党员法官与10家金融机构党员代表,围绕“金融保险领域常见风险”展开研讨。这种“党建﹢业务”的融合模式,已成为基金小镇法庭提升金融治理效能的“红色引擎”。
基金小镇法庭法官在“梧桐会客厅”与金融机构代表进行研讨“基金小镇法庭精心培育‘梧桐树’党建品牌,推动法庭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以主题党日、‘梧桐会客厅’活动为依托,持续推动党建联建,目前已召开座谈会32场,走访企业30次,开展法律培训62次,培育‘法治带头人’25人,持续提升行业自主解纷能力。”基金小镇法庭庭长朱若君介绍。2024年,基金小镇法庭入选杭州市清廉机关“红雁清风”培树点。
除了党建引领行业自治,基金小镇法庭还创新党建联建机制,在属地街道党委政府牵头下,联合司法、公安部门共同打造“凤凰”法治金融产业社区,建立“问题联商、服务联供、矛盾联调”机制,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目前有私募管理机构超360家,占浙江的近20%,百亿私募、千亿母基金占杭州市的比重超60%。产业社区瞄准小镇金融产业特点,提供初创期风险体检、成长期风险管控、转型期法律帮扶等精准服务。”南星街道党工委书记沈瑛表示。
建好基层支部队伍,既要向新而行,也要向质而行。基金小镇法庭坚持把支部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党员在纠纷化解中迎在先、冲在前,在批量案件处置、重大风险防范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法庭办案质量、效率、效果均位于全市前列。
创新机制,提升解纷效率
“之前银行拖着不办提前还贷,现在法院介入后三天就办好了,利息节省了两万多!”说起自己的维权经历,杭州市民王先生仍感慨不已。
2023年,因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某地方商业银行大批借款人提前还贷,但借款人存入资金后,银行却以额度不足为由拖延办理,导致矛盾集中爆发。
基金小镇法庭关注到该类型案件数量异常上浮,立即开展相应工作:依托金融共享法庭机制,在法院由联系法官精准研判裁判尺度;在省银行业保险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协调行业专家分析政策走向,确定案件处置方向;在银行网点通过共享法庭服务站收集当事人真实诉求,了解案件争议焦点。
“我们选取2起典型案件作为示范调解样本,通过共享法庭公示调解方案,1个月内就推动百余起纠纷全部化解。”朱若君介绍。基金小镇法庭还向该银行发送了司法建议,推动银行规范提前还贷审批流程,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并抄送金融监管部门进行监督,从源头预防同类纠纷的发生。
这种“司法裁判﹢行业调解﹢监管协同”的模式,源自基金小镇法庭对金融纠纷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针对金融案件集中度高、专业性强的特点,基金小镇法庭在两级法院统一部署下打造“三位一体”的金融共享法庭运行体系——在法庭设立共享法庭服务中心负责提供司法支持,在省银保调委设立服务总站负责提供行业指导,在各金融机构网点铺设服务站,通过联系法官、庭务主任的标准配置,广泛凝聚机构、行业、监管和司法等各方合力,形成专人对接、日常联络、联合处置的工作机制。2023年以来,基金小镇法庭共指导金融共享法庭化解金融纠纷1万余件,成功率达45%。
基金小镇法庭法官对金融机构进行案后回访针对批量性金融案件,基金小镇法庭聚焦案件质量和办案效率,打出了一套智能化的“组合拳”。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指导下研发的“凤凰金融智审”系统,如今已经过3次迭代,升级为“全流程智能辅助”应用,从立案到执行,为法官提供案卷材料分析、庭审争议焦点归纳、裁判结果分析等全流程智能辅助。数据显示,智审系统应用以来,1.2万起案件实现“即诉即办”,平均审理时间缩短40%,2万余名当事人享受“一次不用跑”的司法便利。
此外,基金小镇法庭还试点预查废制度和电子督促程序,推动批量简单案件实现“批量立案——快速生成——智能送达”,累计发送支付令标的额达5亿元,实现“废债”快销。
源头治理,防范化解风险
为尽早防范、化解风险,护航金融产业健康发展,基金小镇法庭认真落实最高人民法院“二号司法建议”精神,通过发布审判白皮书和发送司法建议书、风险预警函、风险评估报告等方式,推动金融行业整改问题、填补漏洞。
“法官,这房子根本不值200万啊!”
买房前中介拍着胸脯保证“稳赚不赔”,可现实却是房子挂租半年无人问津,房价暴跌至今仍难出手,月供掏空了积蓄,最终被迫断供,催收函接踵而至——当小李收到法院传票时,才意识到中介公司给他包装的“以租养贷、0元购房”的“美梦”已彻底破碎,“美梦”就此成了噩梦。
在庭审中,小李坦言,中介通过虚构交易背景、伪造贷款材料等方式,将其包装成“优质客户”,并在放款时以“服务费”名义截留部分贷款资金。基金小镇法庭调查发现,类似操作并非个例,部分金融中介为牟利,违规为资质不足客户包装资信、伪造材料获取贷款,不仅滋生坏账,更埋下了社会矛盾隐患。
之后,基金小镇法庭引导当事人向公安机关报案,并约谈了涉案的商业银行,提示商业银行及时开展自查。该商业银行在被约谈后立即开展工作,完成了历史信贷业务自查后,向基金小镇法庭反馈了相关情况,并表示将把好合作中介准入关口,严格审查资信材料,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法官的‘火眼金睛’既得益于专业化审判积累的经验,更依赖于专业化法庭服务地区产业的实践,司法与产业的深度接触和融合让审判工作不仅仅是作出一份判决,更是促进一域治理。”上城区法院副院长张妍妍说。
基金小镇法庭法官在金融机构网点进行普法宣传基金小镇法庭还借助跨系统金融纠纷智能化数据平台,实时采集统计全省金融案件数据,智能分析案件分布、当事人特征、金融机构出险量等信息,直观呈现金融案件动态情况,及时反馈党委政府、监管部门,为防范金融风险提供司法数据支撑。目前已累计归集金融案件1.2万件。
基金小镇法庭这座金融司法“前沿哨所”正在钱塘江金融港湾绘就着“智治融合”的新时代画卷。未来,基金小镇法庭将继续深化金融司法协同,为区域金融产业健康发展贡献更多司法智慧。
下一篇:这个夏天,南昌乡村经济游量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