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坐进复古怀旧的绿皮“火车咖吧”,窗外就是改造一新的开放休闲林地,不远处是有着“浦江之首”之称的黄浦江起点。林地所在的村庄中,采摘、民宿、露营、直升机、皮划艇应有尽有,这样的“林地一日游”,你心动吗?
新民晚报记者从上海市林业总站获悉,截至2024年年底,上海已建设完成193个开放休闲林地。“十五五”期间,本市将再建260个开放休闲林地,并通过林地与文旅商体元素的结合,探索打造开放休闲林地“2.0版”。
林地与绿皮火车相得益彰
今天上午,在松江区石湖荡镇东夏村的“浦江之首开放休闲林地”内,红色与蓝色的健身步道在林子里蜿蜒,乌桕、银杏、无患子等乔木摇着绿叶,低矮的地被植物增添了几分乡土野趣。林地外侧的儿童无动力游乐设施和林间的一段段铁轨,则成为亲子家庭的最爱。
紧挨着林地,还有一节绿皮火车,身兼党群服务中心、咖吧、点心铺等“数职”。坐进浓浓复古风的餐车,墙壁上贴着的是上世纪的明星海报,空气中弥漫着的是荡里大肉粽、荡里米糕、鞋底饼、条头糕等松江手工点心的香味,耳中传来的是“列车已经停靠在镇江站”的到站提示,窗外目之所及则是修葺一新、刚刚开放的密林……置身其中,暑热和疲惫顿时消散。
林地周边的好去处还不止于此。几步之遥即是“浦江之首”景区,“黄浦江起点”就在其中。工作人员介绍,拦路港-泖河-斜塘和来自江浙的红旗塘-大蒸港-圆泄泾在三角渡汇合,形成宽度约300-700米的黄浦江干流,标志着黄浦江就从这里开端。“双休日会有不少游客来这里打卡,来自五湖四海,甚至还有外国人呢!”火车上的“列车员”介绍。
“森林+农旅元素”吸引游客
“浦江之首景区是黄浦江的源头,建成以来人气较高。游客量增加后,我们便考虑将这片林子打开,为文旅消费群体增加游憩场所。”松江区林业站副站长许钢说,“改造中,我们贯通了道路,增加可以观叶、观花、观果的花灌木和地被,提升了林地的景观面貌。此外,也增加了一些驿站。”
他还介绍,林地所在的东夏村是“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也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林地周边,结合“浦江之首”文化IP已打造了各种特色休闲体验,比如蘑菇采摘、民宿咖啡、龙虾垂钓、亲子帐篷露营、直升机空中观景以及水上皮划艇等,还营造了“有米社区”,今年已接待游客8万人次。
“在石湖荡镇东夏村范围内,目前共有三块林地已被打开,分别于2021、2023、2024年完工,总面积达800多亩。这些林地将东夏村这个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游憩场所连接起来,浦江之首、林地和乡村形成了一整套文旅体系,增加了游客在乡村的停留时间,也实现了林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许钢说。
打造周边居民的游憩场所
同样从“养在深闺”到“初露真容”的,还有松江泖港浦江源开放休闲林地。这片林地位于泖港镇黄桥村,面积195.46亩。松江区林业部门介绍,早在2000年,这片林地就已建成,主要种植树种为香樟、枫香、水杉、栾树、桂花等,但因是生态片林,老百姓“看得见却走不进”。
如今,密林已成了周边村民休憩的好去处。新民晚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林地内增设了红色的健身步道,步道两旁皆是高大的树木,有种“曲径通幽”之感。利用疏伐木材制作的座椅散布在林中,既能休憩,又能赏景,别具一格。
更令人惊喜的是,得益于20多年的抚育,林地已发展成近自然林的状态,因此林中的生物多样性较丰富,还有一些别处看不见的植物。比如,林下地被植物中就有白花堇菜、紫花地丁、蕨类、活血丹、蓬蔂等,林下野花肆意绽放,树干藤蔓缠绕生长,形成了上海版“绿野仙踪”。
区林业部门介绍,为了让林地保留野趣,在改造提升过程中施工方减少了挖掘和道路贯通,仅增加了简单而古朴的驿站、厕所等设施,并改造形成了“森林秘境”“杉林晚霞”和“枫林浸染”等景观。建成后,森林也成了黄桥村组织活动的绝佳场所,比如今年的护士节村里就在此组织了林间慢跑活动。
“林子北面就是黄浦江堤岸,目前正在进行修缮项目。等今后黄浦江边的骑行道贯通,可以在合适位置设计入口,将郊游和骑行人群引流进林子里,并在周边增设咖吧、饮品店等,为大家提供服务。”许钢表示。
“走得进去”更要“留得住人”
新民晚报记者从上海市林业总站获悉,“十三五”期间,市林业部门对城市森林游憩开展了初步探索,在全市启动了开放式林地试点工作。“十四五”以来,秉持生态成果市民共享的初心,在探索试点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林地基础设施、优化林相结构与森林景观,本市陆续开展开放休闲林地项目建设与布局。
截至2024年年底,上海已建设完成193个开放休闲林地,其中千亩林地17个、小微林地176个,主要分布在闵行、嘉定、宝山、松江、浦东等9个涉林区和临港新片区,涉及76个街镇。而在“十五五”期间,本市还计划再建260个开放休闲林地。
如何让林地在“走得进去”的同时更能“留得住人”?对此,市林业总站站长杨储丰表示,目前的开放休闲林地可以说是1.0版,而在“十五五”期间,本市计划打造开放休闲林地2.0版,主要是探索在基本开放的基础上将林地特色与当地文旅元素更好地结合起来,在保留野趣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游客。
他举例称,浦东新区张江镇新丰村开放休闲林地“蘑力森林”采摘园内,培育了赤松茸、香菇、黑木耳、平菇等食用菌,园内设有石材和木质栈道,游客可沿着栈道在两侧寻觅、采摘菌菇。游园与采摘相互结合的方式,提升了“林地游”的乐趣,也令相对单一的林地生态效益提升为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综合发挥,提升了林地复合经济价值。
“今后上海的开放休闲林地在功能定位上将分为两种,一种是旅游目的地型,特点是建设面积相对较大、标准更高,面向的游客人群希望辐射至市中心甚至长三角地区;另一种是社区周边型,主要是面向周边社区居民的锻炼、科普、游憩场所。”杨储丰表示。
原标题:《上海已建成193个开放休闲林地,“走得进去”的同时如何“留得住人”?》
栏目编辑:罗水元 题图来源:金旻矣 图片来源:金旻矣 采访对象提供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