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倾销,掘了帝国的“根”
创始人
2025-07-24 19:06:41
0

(来源:大公馆)

非法移民问题已经成为美西方关注的焦点,特朗普上任之后,就一直推动驱逐美国庞大的非法移民群体,总数约1300万人。理由无非三点:部分非法移民可能跟犯罪活动有关,导致社区环境恶化;拉低了美国低端行业工资,挤占美国本地人就业机会;兑现选举承诺。

实际上,非法移民有利有弊。美国人现在就连进工厂都不愿意去,那些非法移民从事的低收入、高强度工作,美国本土人真的愿意从事吗?恰恰是因为大量非法移民提供美国社会最底层的工作,为全体美国人贡献了必需的低成本服务,一定程度缓解了通胀压力;至于非法移民导致社区环境恶化,归根到底是美国社会治理问题,缺乏对非法移民的关注和投入。

不过这是美西方的问题,不是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可能有读者担心中国未来也会面临非法移民的大量涌入,对此完全可以放心,网上最关注的无非珠三角尤其是广州的黑人人群,但实际上,近些年管理明显加强,尤其得益于2020年到2022年大幅加强社会治理渗透,在中国的非法移民得到非常有效的遏制。

而在边民开放方面,目前东南亚邻国的确有少量外国人进入中国打工,但是仅限边境的几个地市,而且还有包括从事行业、工作时间等种种限制。考虑到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庞大就业需求,绝无可能放开国外移民管控,中国欢迎的是各国高层次人才,在全球主要国家中,中国“绿卡”是最难获得的。

铺垫结束,进入今天的正题

小镇认为:对于一个依赖移民的帝国而言,在移民方面的真正威胁,不是来自非法移民,而是来自高端精英人才

想到这个话题是在回答一位读者留言时得到的启发,这位读者在《夏虫不可语冰》一文后留言,“觉得过个两三百年,殖民宗主国面对的外来人口问题说不定会登上我国的历史教科书引以为戒”,这位读者可能倾向于指非法移民等低端移民。

但在交流中,小镇联想到了高端人才移民的影响,结合小镇之前谈到的近年来美国基础教育的坍塌、科研和新兴行业华人主导以及欧美政客日益低智化,二者结合有了新的解释:这些问题,与高端人才移民带来的人才倾销有关。

具体交流如下图所示,比较遗憾的是,这段交流在点了公开展示之后,被平台删除,幸好小镇预感到很可能被删,提前截图。

如何理解呢?

关键要调整看待问题的角度,如何看待劳动力。

正如小镇之前谈到的,在中国崛起以前,全球普遍认为,对后发国家而言,人口是负担而非红利,中国崛起之后,才有了“人口红利”的说法

而目前,在总人口开始下降后,中国又提出“人才红利”,强调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点也是钱学森钱老在30多年前的期待,他在20世纪90年代认为,未来中国应该努力让全民接受硕士教育,以满足时代发展需要。

因此,在中国提出“人口红利”、“人才红利”以前,传统西方观点认为人尤其普通人,是一种负担,往往从人均占有多少资源角度去研究问题,也正因此才认为后发国家一定要控制人口增长,否则过快增长的人口会侵蚀掉发展所需资源。

但如果从劳动创造价值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角度,把劳动力视为主动的生产要素,这就截然不同了。需要注意,虽然西方经济学理论也强调劳动力是生产要素,比如18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将劳动力纳入生产要素,但其本质是抛弃了源自英国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而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批判继承者则是马克思。这一点仅作为背景介绍,有所了解即可。

如何理解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关键分歧之一。

将劳动力这个要素放在全球化视野下,就有了非常有趣的互动,堪称“反向殖民”。

先谈论个问题:不考虑掌握巨额财富的富裕人口,后发国家的普通人向发达国家移民,学什么最容易实现?是理工科还是人文社科?

显然,是理工科。

因为科学技术是全球通行的,而人文社科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运行逻辑。就比如数学、物理、化学,不会因为在中国抑或者在美国、在非洲而有任何不同,就算飞到月球,1+1还是等于2;但是人文社科比如经济、法律就不一样了,中国与美国差异巨大,全世界就没有完全一样的国家,就如西方经济学至今无法有效解释“中国经济奇迹”,而在美国学习法律,也很难适应中国的司法环境,反之亦然。

那么在科学领域,也就是常说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四大领域,必然成为后发国家精英人才向发达国家移民的首选专业

这背后还有后发国家人才培养的成本优势。

在人类彻底解决智商遗传和知识高效率传递等技术难题之前,人才的培养仍然是一个概率,无法排除基因变异和后天环境带来的影响,而且完成基准水平的教育,STEM类需要付出的努力要远大于人文社科类学科,这并不是矮化人文社科类,这是不同学科的知识密度决定的,数理化以及STEM类学科的知识浓度,远高于人文社科类。

当然,到了高层次,就不一样了。想要成为高层次的人文社科类大师,难度反而大幅增大,不仅需要更广泛的学识,还要有极为丰富的人生经历,更对时代有更深度的调查理解,总之更需要探索书本以外的世界;相比而言,反而是理工类,相比而言更可以通过书本学习来实现提高,尤其是数学。

既然理工类的基础学习,更依赖书本,这就导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理工类人才培养,学习难度差距远小于国力差距。只有技术和工程类是例外,高度依赖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水平。

而对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而言,更需要的是已经完成一定基础学习的人才,基本对应高等教育的本科阶段。

上面说得有些复杂,但看现实就懂了。无论是几十年前的中国,还是现在的印度,能够留在美国并最终移民成功的,大多数是STEM类人才,人文社科类当然也有,但是数量要少得多,而且更依赖家庭资源,而且到美国从事的工作也相对更加低端。

尤其现在的印度,在印度本土名校学习IT,然后移民美国或者加拿大,这是极为普遍的道路,根据印度教育部2022年报告,印度顶级的印度理工学院,每年50%的毕业生直接移民北美。

而第一代移民成功后,其成功惯性会影响下一代的教育。于是华裔后代普遍非常重视教育,尤其重视STEM类学习,直到阶层稳固后的第三代甚至第四代,才开始商科、法律等学科的学习

转换下视角:从美国本土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一他国精英人才的倾销

本来学习STEM类就非常困难,再结合小镇多次谈到的美国基础教育的坍塌和教育的产业化,美国人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必须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要确保收回教育成本

这一点中国人习惯了廉价的公立教育,很难切身理解。毕竟无论学什么专业,如果不考虑校外培训、生活支出等,单纯计算公立教育本身投入,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学费、住宿费等加在一起,也没多少钱,再加上国家提供了免息、低息的助学贷款,毕业后很快就能还清。

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就算是生在最贫穷的大山深处,只要努力学习,再加上基因变异带来的智商兜底,完全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自身命运。

比如出生在贫困县普通家庭的桂海潮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北航,最终成长为中国首位载荷专家;而今年报道的,一名12岁跟着父亲挖煤的小伙,历经两次高考,考上专科,学习期间在流水线、工地工作,通过不懈努力,今年成功获得北工大工学博士学位,这何尝不是通过学习改变命运?

类似的事例比比皆是。

但在美国就不一样了,阶层固化、教育产业化、堪称高利贷的学生贷款,再加上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就导致学习STEM类学科的性价比已经打了折扣,现在又面临海外STEM移民以及他们后代的冲击,这就导致对美国人而言,学习STEM类的性价比变得极低,毕业后的收入也很难支付教育成本

外来移民还在源源不断地冲击。相比而言,非法移民对美国本土就业的冲击几乎可以忽略,毕竟没有几个美国白人会愿意从事墨西哥非法移民的低端工作,但高端精英人才移民就不一样的,是真实的抢走了美国本土的中高端就业。比如科研、硅谷、有限的先进制造业等等。

同样是学习STEM类学科,来自中国、印度的本科生,支付的教育成本,只有美国学生的零头。到了硕博士阶段,可以获得补贴了,然而美国本土本科生,背着沉重的学贷压力,又要面对海外本科留学生的竞争,毕业后对收入需求的压力截然不同。

以上种种,就导致美国本土普通人,开始两极分化。如果接受的是公立的快乐教育,那么基因变异确实厉害,那就继续深造,大多数直接选择躺平,获得高中文凭之后就直接从事工作,反正作为体力劳动,收入并不低;如果接受的是精英教育,那么就需要着重考虑未来就业方向,一般而言哪怕是学习STEM类,之后也会转向收入更高的商科、法律等专业。

还要注意到,前面提到的理工科与人文社科类的不同,商科、法律等更依赖人脉关系和对国家文化传统的理解,更容易成为本土人就业的保留领域,限制海外移民从事。

于是现在的美国,去实验室、创新类公司等看看,基本是老白人领导着一群海外中青年,而且往往是亚裔,美国本土科技人才出现严重断层

而在AI等创新领域,也是如此,目前全球AI竞争基本可以看成华人之间的竞争。

美国宗教氛围极为浓厚,本身就有强烈的反智倾向,叠加海外移民带来的教育和就业冲击,于是美国本土民众的反智倾向变得更加猛烈,甚至学习成绩好在美国会被鄙视,认为是“书呆子”,这就进一步影响到本土教育倾向,于是更加依赖海外移民,形成了恶性循环。

这还没完,等到就业之后,海外移民和移民后代开始进入美国职场,由于在STEM领域的优势,更容易获得技术类高收入岗位,比如硅谷大厂的技术岗等。但注意,美国对所有移民都是有限制的,只不过对非法移民更加直接而已,针对高端精英移民,则通过H1B等签证进行限制,要求移民必须与工作岗位深度绑定,如果失业超过一定期限,就会丧失签证,被强制要求离境。

再加上美国普遍采取的“自由雇佣”原则,公司开除员工的代价很低,就导致移民员工更依赖公司,更倾向于保持职业生涯的稳定,于是薪资相对更低,也进一步降低了美国本土人从事的性价比。

而且等到职业发展触碰到天花板后,在国内,很多技术人才会选择离开公司自己创业,然而在美国的技术移民们就不行了,因为要想创业,高度依赖人脉、圈子、社会认同,作为移民,对美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天然存在障碍,本来创业就难,再加上认知上的不足,失败率就更高了。

所以,在美国工作的华人到达天花板,离职后回到中国创业,成为一条主流道路。比如世纪初中国互联网创业者,基本有美国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前几年,也有很多在美国生物医药公司工作的技术人才,选择回国创业,这也促进了中国生物医药的大发展;到了这两年,硅谷AI人才回国创业,也越来越多,从高端AI人才国别分布就能看出来,近两年在中国工作的高端AI人才占比实现了翻倍,已经跟美国持平。

然而,这种回国创业潮,也引起了美国的高度警惕。因为美国很清楚,霸权建立在军事优势基础上,而军事优势建立在科技基础上,美国非常恐惧技术优势丧失,大量高端人才带着经验回到中国,这是美国无法忍受的

全世界也只有中国,能够为这些精英人才,提供比美国更好的科研、创业环境,这几年不仅是精英技术人才回国创业,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科研人才带着整个团队到中国继续开展研究。具体就不举例了。

这又带来了新的冲击。既然美国本土学习STEM的人越来越少,毕业后从事STEM的更少,美国科研岗位越来越多地被华裔等移民占据,当中美对抗加剧,美国对华人、华裔警惕提高,开始限制华人、华裔求学和就业,尤其美国敏感的军工技术岗位,肯定要选择本土人才。

一方面,华人华裔的大量流失,导致美国基础科研陷入停滞,投入产出比很难看。于是美国政府开始大幅削减NASA等美国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基础科研投入。

另一方面,美国军工等敏感岗位被打断传承。因为等不到美国本土白人接班,于是老人掌握的经验无法有效传承,等到这几年美国仅存的老技术人才大量退休,就出现了美国军工技术的雪崩,现在甚至只能拿PPT撑面子。

更大的危机出现在国家的领导上。

中国的领导层,多数具有理工科背景,另有部分由理工科转文科类学习,普遍是从理工类本科转经济学博士。比如重庆、海南是工学博士,安徽书记是农学博士,湖南书记、辽宁书记是工学硕士,省长也大多是STEM类专业背景;中央层面,主管经济和产业的同样如此。

反观美国,高官主要来自法律和商科,甚至科技部门都很少见到工程师、科学家出身的领导者,美国能源部已经十多年没有理工科背景的部长。

在中国,是“工程师治国”,技术官僚有非常明确的晋升通道,而且往往比文科类晋升更快;而美国,法律学位、律师工作,才是政商旋转门的捷径,这也跟美国选举产生的政治官有关,更本质地是因为前面提到的在海外精英人才移民冲击下的美国本土教育变化。

工程师治国,更尊重客观规律,明白到底怎么搞科研、搞制造业,从系统角度组织社会治理;法律商科背景治国,更倾向于强调规则和程序,至于客观规律,搞不懂,也不想去搞懂。

也就出现了,明明美国号称搞制造业回归,结果却对中国石墨加征高达160%的关税,石墨是典型的高能耗产业,美国自身产能严重不足,这足以严重迟滞美国想要复兴的制造业。

当然,相比欧洲政客的低智化,美国政客只不过是不懂科学和技术而已。

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尤其“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再加上美国的持续衰退和本土科研制造的流失,美国还能不能继续吸引足够的海外STEM类精英移民呢?如果不能,又如何继续维持美国的科技、技术、制造业呢?

相比非法移民带来的利弊难言的冲击,海外精英移民带来的人才倾销,长期而言,对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冲击,要大得多,而且很难逆转。毕竟,精英人才,本就可以在全世界自由流通。

这也是小镇小时候,老师常说的“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来源:大树乡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第十一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 (来源:内蒙古日报)转自:内蒙古日报本报赤峰7月25日电  (记者  肖璐  王塔娜  李雪瑶)7月...
花儿沟里故事多 景区的人工湖,可供游客垂钓。 林间小道。本报记者 张多钧 才贡加 肉旦尖措 摄本报记者 张多钧...
“黑匣子”找到 俄官员谈客机失... 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 俄新社25日援引俄罗斯交通部消息报道,在俄远东阿穆尔州安-24客机失事现场发...
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 新华社记者 冯家顺 唐健辉 余佩璇 近日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城市工作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之...
最新或2023(历届)新来的财...  实习是每一个毕业生必经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毕业生专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