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科技行者)
创新,从不是独行者的狂欢,而是一群志同道合者在特定空间中的同频共振。
在上海,就存在着这样一片让AI创新者同频共振的引力场。它像是一个时间的坐标系,同时记录过去和未来:指针的一端,是四十载产业积淀的峥嵘岁月,是上海从工业制造基地向全球科创中心跃迁的宏大叙事;另一端,则指向未来,指向AI大模型、元宇宙、人形机器人,以及那些在深夜灯火通明的孵化器里,年轻而无畏的创业公司。
近期,我们实地探访了漕河泾开发区这片热土,就遇到了这样两家硬核创企。
在北杨人工智能小镇的“有你创”孵化器,彼行科技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创始人刘昊月花了十年,从一个厌恶“颜值社交App”的大学生创业者,到一个看尽风口的PE投资人。最终在30岁那年,用AI的方式,打造了一款将人们“拉回线下”真实社交的“线上平台”——“我们用AI,是为了辅助人类,而不是取代人类;我们在线上相遇,是为了更好地在线下连接。”他的产品决策,像是在与这个时代惯性进行一场优雅的对抗。
而在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的一栋楼里,爱观视觉坚守着另一种长期主义。其核心技术——仿生双目视觉,源于创始人张晓林教授长达30年的基础科研,在整个行业都热衷于激光雷达和算法途径时,他们却选择一条艰难的路,死磕物理世界的光学原理,只为了“让机器真正拥有像人眼一样感知三维世界的能力”。这项技术领先全球,却也让他们在商业化道路上,走得比任何人都更审慎、更孤独。
这两家公司,一个是向内拷问人性的AI先锋,一个是向外探索物理极限的AI长跑者,却都将事业锚点,落在漕河泾开发区时,一个题目浮现了:
这片土地的科创引力从何而来?
漕河泾开发区北杨人工智能小镇
第一章:两种创企,两种需求——精准的“双向奔赴”
要理解漕河泾的引力场,必先理解它所吸引的创企特质,而彼行科技与爱观视觉,正好是硬核创业者的绝佳观察样本。
【1】“产品哲学家”的心声:一个能听懂理想情怀的“人文社区”
刘昊月的创业,是一场长达十年的“初心”与“回归”。
十年前,他在大学创立了一个社交平台。彼时,“颜值社交”App大行其道,他本能厌恶这种方式。“我不能接受把人,尤其是女性,简化为一张照片和一组数据来进行匹配。”他尝试引入线下狼人杀、桌游等场景,试图构建“face to face”的真实连接,但最终因商业化压力而失败。
那次失败,并未打消他的创业想法,而是在他心中埋下一颗种子。他转身进入PE行业,成为了一名投资人:“我想看看投资人角度是怎么思考的,别人是怎么‘忽悠’我的。”他看过从O2O到Web3的所有风口,但发现,这些喧嚣都没有触及他内心最原始的问题——人与人之间如何才能建立更深刻、更真实的连接?
“这十年,社交媒体的形式在变,从Facebook到Instagram,再到小红书、抖音,表达越来越华丽,滤镜越来越厚,但人与人之间似乎更远了。”他说,“我们都陷入了‘社交媒体’的陷阱,而忘记了‘社交’的本质。前者是广场,是少数人的表演和多数人的沉默;后者是桥梁,是连接每一个独特个体的纽带。”
这个思考,在他心中翻涌。他去全球旅行,像一个寻找缪斯的艺术家。直到在尼泊尔,一次Airbnb Experience的颂钵体验,他偶遇了一位创下全球登山纪录的女性,两人的短暂交流,让他豁然开朗。“在网上,我该用什么关键词去搜索她?登山家?纪录保持者?太难。但一个线下契机,才真正产生交流。这种连接的质感,是任何线上互动都无法替代的。”
刘昊月告诉我们:“人和人的社交,必须有线下的锚点。就像光谱的宽度一样,我们看到的光只有一个颜色,但其实随着距离的远近,每个光都有不同的颜色。人也一样,有不同的视角,社交媒体在把人变得表层化、标签化、表演化,我很难用几行文字和几张图片来表达,我是一个如此丰富的人。”
那一刻,他创业的念头再次被唤醒。而AI的这一轮爆发,成为了他实现宏大理想的柴火。
在刘昊月看来,如果说其他昙花一现的技术是“技术版的labubu”,是充满泡沫的。那么AI就是革命性的,因为它最终是学习人类、服务人类、并让人类迭代升华。
于是,刘昊月在2024年创立彼行科技。耗时一年研发,即将在今年8月发布一款社交软件,其内核是一个名为“Raphael(拉斐尔)”的AI大模型。这款产品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或者说,处处体现一种对当前社交范式的“非共识”挑战:
· 强AI驱动:它的理想,首先体现在对AI角色的重新定义上。在这里,“拉斐尔”大模型更像一个善解人意的社交助理,它不仅能实现精准的用户匹配,还能在关键时刻辅助破冰、提供沟通建议,甚至生成一个懂用户的AI分身,致力于提升社交连接的效率与温度。
· 强社交目的:更深层的理想,是对社交的重塑。它反对无效社交,而是以“共同完成一件事”为锚点,将所有线上功能都指向一个终点——有效的线下真实互动。无论是学习一项新技能,还是体验一种新生活,平台的核心是促成连接,然后鼓励人们放下手机,回到现实。
· 主张社交变现:为了让理想落地,它构建了一套价值闭环。用户不仅是社交者,也是价值创造者。你可以发布社交行动(比如“体验上海本地人的一天”或“在横店当一天群演”),让感兴趣的人付费购买。这就让人们的时间和经验找到价值归属,解决了“破冰”与“变现”这两大社交难题。
· IM的社交搜索:最终,所有体验都被整合在一个极简的对话界面中。它将搜索功能融入对话,用户无需在不同App间跳转,聊天窗口本身就进化成了一个解决社交所有问题的微型操作系统。
“我们想做一个真正服务于‘人’的真实社交的平台。”刘昊月强调,“我们的核心技术叫‘镜像人类计划’,所以把UI设计成玻璃质感,它在镜像人类,学习人类的语言逻辑和独特视角,成为每个人的AI分身,还原世界本该有的千人千面。”
对于这样一个极度看重产品哲学和人文关怀的团队,他们需要的,远不止一间办公室或一笔租金补贴。更是一个能懂他们的产品理念,并愿意为这种理想主义提供支持的“精神归属”。
他最终选择了北杨有你创孵化器,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正是这里的“人”和“氛围”给他带去的归属感。
“有你创孵化器经常跟我们交流沟通,还会给出有价值的反馈。如果有适合的活动或资源,也会定向推给我。”刘昊月说,“对于每天活在焦虑中的创业者来说,这种被理解、被支持的感觉,让你觉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于是,彼行科技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公司实行4天工作制,鼓励员工打破规则、自由思考。而漕河泾开发区提供的开放、自由的园区环境,恰好与他们的企业文化严丝合缝。“在这里,不像在上班,更像是在一个大型城市客厅里创造东西。”彼行科技的一位员工说。
彼行App的碎片和个人主页版块
【2】“深科技长跑者”的期待:一个全产业链的“生态补给站”
如果说彼行科技寻找的归属感,是与创业想法产生共鸣;那么爱观视觉寻找的归属感,则是能支撑它30年科技长跑的后援团。
故事始于上世纪90年代,爱观视觉创始人、中科院科学家张晓林教授,决心攻克一个世界级研究课题:如何让机器像人眼一样,有真正的三维立体视觉?
人眼之所以能精准识别物体,是因为我们有两只眼睛,大脑通过处理双眼看到的微小图像差异,来构建三维世界。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要让机器模仿,却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鸿沟。其中最难的一点,叫做“实时标定”。
“传统的固定双目相机,出厂时两个‘眼睛’的光轴是平行的,一旦发生磕碰或热胀冷缩,光轴就会偏离,测量就不准了,就要重新标定。”爱观视觉总经理助理刘昊解释说,“但你压根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坏,这就导致了稳定性这一致命问题。”
而爱观视觉,通过模仿人眼运动的神经控制逻辑,用一套复杂算法,让两个“眼睛”可以实时动态自我校准。这就像是人无论怎么晃脑袋,眼中的世界始终是稳定的。
“这是颠覆性的突破。”刘昊说,“我们彻底摆脱了对‘平行光轴’的物理依赖。我们的两个‘眼睛’(摄像头)可以分得非常开,所以可以用长焦镜头,实现远距离、高精度的三维测距。这是目前其他视觉方案(包括激光雷达)都做不到的。”
刘昊的话不假,在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评选中,一位评委敏锐抓住了“实时标定”这一核心,给予了爱观视觉高度评价。
然而,技术的极度领先,也带来了商业化的巨大挑战。长达30年的研发,几乎耗尽团队所有成本,当他们终于走出实验室,准备将技术推向市场时,发现自己像一个手握屠龙之技的勇士,却找不到那条“龙”。
“我们不能去做已经很成熟的工业市场。”刘昊的思路非常清晰,“比如工业相机,其他大厂已经做到极致,初创公司在成本和渠道上没有优势。所以我们必须找到那些‘非我们不可’的场景。”
于是,他们开始了市场寻觅,但好在成果丰硕:
1. 轨道交通:地铁隧道里,需要监控弓网是否异常,传统的2D摄像头无法准确判断距离和形态,爱观视觉的「仿生双目弓网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可以精准识别;此外,针对车前是否有障碍物、地铁门是否有异物,要求视觉系统有图像预测能力,爱观视觉的产品「主动安全障碍物监测系统」可以提前做预警。
2. 低空经济:未来的城市天空,无人机航线错综复杂,这就需要能远距离、立体地监测空域的“电子围栏”,防止碰撞。爱观视觉的“仿生鹰眼视觉系统”有望用于监测FOD(可能损伤航空器的外来物体和碎屑)和无人机等低慢小航空器。
3. 农业采摘:户外的果园,光线复杂多变,传统的结构光或激光雷达方案并不完美。而爱观视觉的仿生双目,则可以在强光下精准定位果实的位置和姿态,引导机械臂进行采摘。
爱观视觉「仿生双目弓网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应用于上海18号线。且该系统还应用于北京6号线、上海1/8/13号线、西安4/5号线、广州动车段、深圳11号线、复兴号。
所以对于爱观视觉这样的“长跑选手”,在选择孵化器时,需要的是功能强大的“产业依靠”和“生态补给站”。
“我们搬来漕河泾,看中的是这里的产业集聚度和创业氛围。”刘昊坦言,“入驻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他们会经常介绍潜在客户和合作机会。漕河泾的品牌,本身就吸引着投资人和政府资源。很多条线的连接,都是潜移默化发生的,但价值巨大。”
图:小黑机器人“亮相”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展示与交易中心。它搭载与人眼大小一样的六自由度仿真眼球,具备人眼的大部分视觉和运动功能;集成了一自由度嘴部关节、六麦语音阵列系统、三自由度并联式颈部;内置嵌入式AI处理平台,使机器人拥有视、听、说能力。该机器人是上海“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的成果之一,爱观视觉创始人张晓林是该专项纳入的5位首席科学家之一。
第二章:漕河泾开发区的解答——创新引力场如何打造?
漕河泾开发区的引力场,正是在于它精准地回应了上述硬核创业创新者的多重需求。通过“人(文化与服务)”、“场(空间与社区)”、“产(产业与区位)”三个维度的协同作用,构成了一个“机会密度”含量超高的引力场。
【1】“人”的温度: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伙伴式服务”
硬核创新的核心是人,而留住人的,往往是超越商业的温度。
正如前文所说,让刘昊月下定决心入驻的因素,是“人”。他在园区经常交流的对象是北杨有你创孵化器负责人廖梓言。交流过程中,他感受到了自己创业理念的“被理解”。
梓言向科技行者阐述了她与彼行科技长达一年的深度互动与观察,直言“他们对自身的产品路径和市场定位有着极为清晰的认知。”她进一步定义了孵化器的角色,是成为一个“在场,但从不越位”的合作伙伴,核心任务是捕捉并响应创业者的真实需求,陪着伙伴们成长。
这种将创业者视为“伙伴”,提供深度服务的人文关怀,是漕河泾引力场中最柔软、也最坚实的部分。它让冰冷的园区,变成了温暖的家园。
【2】“场”的进化:从“物理空间”到“创新社区矩阵”
这种温度,也体现在对创新文化的尊重和对创新空间的打造上——漕河泾的“场”,早已超越传统孵化器,进化成一个由多元“子场”构成的创新社区矩阵。
北杨有你创孵化器
比如北杨有你创孵化器,作为北杨人工智能小镇的第一个孵化器,其定位是打造区域科创重镇的核心引擎,它与上海创智学院紧密合作,天然带有一种学术的严谨和前沿的锐气。且更重要的是,它不只是一个办公空间,更是一个被精心设计过的“成长阶梯”:
· 二楼,聚集着10人以下的初创团队,这些团队大都是“00后”创业新生代和怀揣抱负逃离大厂的创业者,恨不得“1人+AI”干完一个公司的活,这里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 三楼,是容纳8-30人以下团队的独立办公室,适合快速成长的项目。
· 四楼,则为50人规模的进入培育加速阶段的企业。
“有很多创企,从二楼一路搬到四楼,因为规模越来越大。”梓言介绍道。这条清晰的物理路径,似乎是一条陪伴企业从种子到果实的成长路径,它给了创始人一种明确的预期和归属感:在这里,你可以扎根、安稳成长。
“我们目前有近30家入驻企业。”梓言对入驻的创企了然于胸:这里既有手握一个颠覆性idea,便斩获海外资本青睐的CEO,其另一身份是科研机构教授;也有脱胎于国家级实验室的顶尖技术团队,他们将空间智能模型的研究成果,精准投向了游戏这一商业化落地最快的赛道;更有从传统影视行业毅然转向AI应用赛道的产业老兵,其客户已覆盖头部婚庆品牌。
这种多元化的企业构成,折射出孵化器在筛选项目时的战略考量:既要有前沿技术的“阳春白雪”,也要有能快速自我造血的“下里巴人”,从而构建一个富有韧性且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
位于北杨有你创孵化器二楼的开放工位
而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则为爱观视觉这样的公司提供了另一种硬核的“能量场”。这里不仅聚集了顶尖的科学家矩阵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还有一个独特的人形机器人“超市”——名叫“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展示与交易中心”。
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
步入其中,既能近距离看到各种机器人模拟工业场景执行复杂任务,也能体验家庭陪伴机器人带来的个性化服务。该“超市”采取预约制,每3-6个月轮换一次展品,确保时刻追踪行业最前沿脉搏。
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展示与交易中心,位于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内
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技术经理李珅豌告诉我们,这里并非简单的展厅,而是集展示、服务、销售、场景测试四个核心功能于一体。比如一家做“手”的公司,可以直观看到所有国产化替代的核心零部件,且都标明了核心参数与售价,极大缩短了上下游的对接时间。甚至,假设它有一个机械手结构改进的新想法,楼内的3D打印快速实验室和专业工程师团队,能立刻将想法变成现实,用更轻更耐磨的特种工程塑料打印出原型,并适配到机器人身上验证。
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内的3D打印模型
除了以上两个孵化器之外,在漕河泾开发区内部,还有其他各具特色的“场”。
比如Al Hacker House,它的理念源于硅谷AGI House,由知名创业者Koji(杨远骋)发起。自2025年1月创办以来,它已经办了30多场活动,链接全球开发者。当初,Koji在选择落脚点时,漕河泾开发区安排了数十人的智囊团考察场地,管理层甚至亲自带队飞往硅谷考察。并在装修上给予Koji极大的自主权。
2025年4月,AI Hacker House与埃隆·马斯克赞助的Hack Club联合办了一场“无语言游戏开发”主题的黑客松,吸引全球20多国的70余位青年开发者齐聚。
这些多元化的“场”,共同营造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社区生态,让创业者既能找到志同道合的邻居,也能接触到更广阔的思想。“在这里散个步,可能十分钟就会路过一个潜在的合作伙伴。”这话来自一位创业者,在漕河泾开发区是真实写照。
【3】“产”的密度:从“产业聚集”到“生态化学反应”
在我们看来,漕河泾开发区最硬核的优势之一,还有它的产业密度和战略区位。
· 宏观区位:将地图拉远,漕河泾位于全上海的中心区域,是连接市区与长三角经济腹地的关键节点。这里挨着虹桥交通枢纽,紧邻中环线、外环线、虹梅南路高架等城市快速干道,轨交9号、12号和15号线交织而过,实现高效便捷的交通对接。
· 微观生态:漕河泾开发区的周边,环绕上海最核心的“产业群岛”。在AI领域,这里集聚上海市1/4人工智能重点企业、1/4市级高质量孵化器、1/3大模型备案,形成强大的“模型层”基础;在集成电路领域,这里占据了上海1/4的IC设计企业版图,在存储芯片、车规级芯片、AI运力芯片等关键领域拥有设计与生产能力;在生物医药赛道,超过500家企业在此构建年营收近500亿元的产业集群。
此外,在漕河泾北杨人工智能小镇,沿着轨交15号线向北,一条学术走廊清晰可见,比如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同济大学沪西校区等。以及小镇内,上海创智学院、港科大上海产教融合中心的入驻,为这里注入了人才活水和前沿思想,形成了产学研的良性循环。“北杨园区期望营造一个欣欣向荣的前景,未来很多项目将由教授带着博士生、硕士生一起孵化,形成硕博联动。”梓言向我们提到。
漕河泾在土地规划中,也刻意营造了这种社区温度。北杨人工智能小镇“一芯、两区、三带”的规划,将办公、住宅、商业、运动等有机融合。
这三个维度相互交织。正是一个个有温度的“人”,运营着一个个有活力的“场”,最终将高密度的“产”链接起来,不断催生化学反应。
最后,也是最实在的,是极具吸引力的扶持政策。对于早期AI创企而言,钱要用在刀刃上。漕河泾开发区选择最直接的方式为创业者减负:在漕河泾本部和北杨人工智能小镇的“模速空间”项目,入驻企业只要在三年后达到相应的产出标准,就可以享受“第一年免租、第二年半价、第三年8折”的阶梯式优惠。让创业者们将有限的资金,更多投入到研发和人才上。
第三章:引力场的本质,是恰到好处的归属感
回到我们最初的题目:漕河泾的引力究竟是什么?答案或许可以归结为一个词——“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源于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
它有恰到好处的地理区位,既能链接全球,又能深耕本土。
它有恰到好处的产业距离,既保持了产业集群,又促进了跨界融合。
它有恰到好处的生态温度,既有关键的产业政策和孵化平台支持,又有关怀备至的社区生活配套,让创新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漕河泾用了四十余年,精心营造了这样一个多维度的引力场,它没有刻意迎合某个风口,而是致力于浇灌一片让不同新物种共荣共生的土壤。
因此,当那些最执着、最具活力、也最富远见的创新者们,选择落脚于此,只是因为在这里,让他们找到了那片“恰到好处”的土地,给了他们“恰到好处”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