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曹雪芹学会品红轩内书香弥漫。《增评补图石头记》藏家杜春耕、北京大学教授辛德勇、中国古籍鉴定专业委员会委员艾俊川、《增评补图石头记》后记执笔作者张青松以及多位重量级《红楼梦》版本收藏家、鉴赏家及学者日前共聚一堂,共同探讨光绪十年(1884)同文书局初刊本《增评补图石头记》的版本价值与收藏意义。
张青松(右)。
张青松作为本书影印出版的推动者,揭秘了这套珍本失而复得的经过:“杜老一直找不到这套书中的第一函,以为已经丢失,于是这套书长期以三函状态存在。后来在杜老师吊柜里,终于把关键缺失的那一函找到了。”更令人感动的是,为保障扫描质量,“杜老慷慨同意拆线扫描,我们请最好的修书匠人百分百复原”。他还特别强调该版本的核心价值:“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铅排+石印’《石头记》,文本依据王希廉和大某山民的评点本,通过影印技术实现了版本固定化”。
杜春耕。
杜春耕先生抚卷补充关键细节:“这是存世唯一带光绪十年牌记的同文书局本,而且样书特征明显,因为上面的铅字质量很清晰。”他指着书中矛盾处笑道:“同文书局自己标记是‘石印’,但打开书看,也有铅排的字。同文书局的这句记录还使我们知道该本是用铅字排的版,而印刷方法却是石印。这书有太多奇怪信息,是十分好玩的书。”
艾俊川深入解析了该本的印刷史意义:“光绪十年中国仅有点石斋和同文书局两家掌握石印技术。同文书局创新性地将铅排活字与石印结合——铅排保障文字清爽美观,石印实现260幅插图精准复制。”
针对版本源流,张青松阐明底本脉络:“《增评补图石头记》的文本主要承袭王希廉评点本和大某山人的评点,而王本又以程甲本为基础。”辛德勇由此延伸版本争议:“读这套光绪本中的评语特别感慨——清代读者就指出后四十回‘如常山蛇首尾相应,安根伏线,有牵一发全身动之妙’。”他还对比早期抄本差异:“甲戌本、庚辰本等抄本与程高刻本差异显著。而这套铅石印本的价值,正是通过工业技术将定本固化,终结了抄本时代的文本流变。”
值得关注的是,与会专家凝练出《增评补图石头记》的四大开创意义。第一套铅石印本:开创“铅排+石印”工艺,推动印刷工业转型;第一套两家合评本:整合王希廉与大某山民评点,奠定晚清评点派基础;第一套回目画本:260幅插图包含19幅工笔绣像,复兴小说图像叙事;第一套大观园图本:全景呈现园林空间,为红学研究提供视觉实证。
现场读者手持影印本热烈交流。当观众问及铅石印工艺细节,艾俊川拆解道:“铅排字模先印在转写纸上,再翻贴石板印刷,省去照相制版成本——这是同文书局精打细算的商业智慧。”张青松则展示修复细节:“为呈现板框内纸原貌,我们采用安徽宣纸放大10%精印。”
座谈会尾声,北京曹雪芹学会副会长位灵芝总结:“从曹雪芹手抄本到程高刻本,再到这套光绪十年(1884年)的铅石印本,《红楼梦》的版本伴随着技术进步不断定型。今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收藏这个字口清晰、图画精良的铅石印本,对红学爱好者而言实属难得机遇。我们触摸的不仅是纸张纹理,更是文化传播的千年脉络。”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