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市财政局局长韩杰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作《关于北京市2025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025年上半年,全市财政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外部挑战,推动财政收入平稳增长、财政支出加力提效、财政管理持续加强,实现改革任务、预算执行目标“双过半”,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报告披露,2025年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571.2亿元,增长2.6%。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589.8亿元,超时间进度4.6个百分点。支出重点向民生和发展领域倾斜,全市民生支出占比继续保持八成以上。
三大主体税种均为正增长,税收占比达87.3%
2025年上半年,随着国家及北京市多项经济政策效应逐步释放,全市经济总体延续稳定向好发展态势,带动财政收入量稳质优。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571.2亿元,增长2.6%,超时间进度3.9个百分点。
三大主体税种均为正增长,税收占比达87.3%,收入质量继续稳居全国首位。重点行业中,在持续加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带动下,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财政收入较快增长,科技服务业财政收入增长13.4%,信息服务业增长7.7%。
支出方面,全市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强化财政资源统筹,优化支出结构,精打细算、有保有压,提升大事要事保障能力。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589.8亿元,超时间进度4.6个百分点。
支出重点向民生和发展领域倾斜,全市民生支出占比继续保持八成以上,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就业、城乡社区等领域支出规模保持增长,同时有力支持了扩内需、稳增长、培育新质生产力等工作,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政府采购合同授予中小微企业比重超七成
报告指出,今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资金统筹和政策协同,推动积极财政政策效能持续释放,形成共促首都高质量发展合力。
在扩内需方面,统筹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家居家电、新能源汽车消费扩容升级,支持商圈品质提升、生活服务业发展。成功申报国家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获批中央财政资金4亿元。
推动扩大有效投资,安排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820亿元、增长13.9%,支持超千个重大项目建设。多措并举加强助企服务,继续按照50%比例“顶格”减征文化事业建设费;政府采购合同授予中小微企业比重超七成。
北京加大科技投入,全市科技经费安排584.9亿元、增长3.5%,规模和占比均居全国前列,有力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高精尖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强政府性融资专属担保服务,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支持72.8亿元。
支持新建家庭养老床位2273张、养老助餐点256个
在民生方面,综合运用就业补贴、扩岗补助、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等政策资金,支持开展就业服务,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加强对困难群体帮扶。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新建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5家、家庭养老床位2273张、养老助餐点256个。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市新增中小学学位1.6万个,支持市属高校双一流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支持首都儿研所等新院区建设,加快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北京还率先设立省级城中村改造奖补资金,支持青年公寓租金优惠政策试点,推进乡村振兴“百千工程”,支持23个示范村和80个提升村建设,推动灾后恢复重建目标按期完成。
此外,报告还提到,北京加强重点领域绩效管理,财政事前评估扩展至全部大额新增项目,214个项目压减资金12.2亿元;对84项存量政策实施绩效评价,推动资金降本增效。
开展市属国企收益预收缴试点,优化收入入库时序与节奏;推进数据资产管理试点,25家上市公司实现数据资产入表全国领先;强化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全流程管理,资产管理与预算安排挂钩。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