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这阵子跟着老书记学本事,收获可大了!不光学会了咋处理村里的事儿、帮乡亲们解决难题,更明白书记肩上的担子有多沉,心里得时刻装着大家伙儿。”7月23日,赤峰市巴林左旗隆昌镇乌兰套海村的党支部书记后备力量刘星雨感慨跟着老书记收获颇深。
花加拉嘎乡新井村党支部书记后备力量于海坤(右1)与群众一起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资料图)刘星雨的成长感悟,正是巴林左旗下大力气破解村级后备力量“选、育、留”难题,系统化培养“领头雁”队伍的生动缩影。面对乡村振兴对高素质村干部的迫切需求,巴林左旗创新实施“全过程管理、全链条培育、全方位激励”的“三全”工作法,为嘎查村“两委”换届备足“源头活水”。
林东镇福山地村党支部书记辛雅菲(左3)与后备力量一起学习水稻种植技术。
选得宽:不拘一格聚人才,打破壁垒纳贤能。
巴林左旗打破地域、身份界限,推出“留、挖、推、召、引”“五个一批”组合拳,重点瞄准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员、本乡本土大学生等7类群体“挖潜”。同时,专门拿出百万“真金白银”,实施“优秀人才回村计划”,成功招募52名30岁以下、大专学历以上的年轻人才回村实岗锻炼,参照公益岗落实待遇,有效引导人才回流。
林东镇土龙岗村党支部书记张浩春(中间)带领后备力量张海明(左1)一起解决群众反映问题。(资料图)目前,全旗动态储备的后备力量已达1650人,其中“一肩挑”后备人选402人,致富能手、退役军人、返乡人员占了大头,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育得实:导师帮带传经验,实战练兵强本领。
“纸上谈兵不行,得在事上练。”这是巴林左旗在后备力量培养上总结出的经验。为此,该旗建立清晰的“优秀人才,村级后备力量,嘎查村干部,嘎查村党组织书记”成长链条。针对不同层次、特点的后备力量,量身定制培训课程,新手重点学政策法规、群众工作方法,有潜力的则强化产业经营、乡村治理等专题培训。更关键的是推行“N+1”导师帮带制,由包村领导、经验丰富的村书记等担任导师,“手把手”带着后备力量参与村级事务,特别是“啃硬骨头”——处理矛盾纠纷、推进项目建设。后备力量还被安排担任嘎查村“两委”助理,深度嵌入日常村务管理,在实战中快速提升能力。今年以来,旗乡两级已组织各类培训5000余人次,结成帮带对子400余个。
巴林左旗组织后备力量学习特色产业发展。(资料图)留得住:待遇保障有“磁力”,职业发展有奔头。
“干得好,不仅要有面子,更得有‘里子’、有盼头。”巴林左旗在激励保障上出实招、硬招。待遇上“加码”,大幅提高村干部报酬,“一肩挑”基本报酬达到5.9万元/年,其他嘎查村干部基本报酬超3万元/年,并建立集体经济收益奖励机制,真正体现“干好干坏不一样”。政治上“赋能”,打通晋升通道,常态化从优秀嘎查村书记中选聘事业编制人员,已有10名嘎查村党组织书记通过选聘获得事业编制;关爱上“暖心”,优先选派受表彰干部外出学习“充电”,旗财政专项为890余名嘎查村干部缴纳工伤保险,设立困难帮扶基金,消除后顾之忧,让村干部岗位更有吸引力、归属感。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王塔娜
新闻编辑: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