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襄汾县公安局发现网上流传“电商平台上有人售卖明代古城墙砖”的信息,迅速开展调查。目前,售卖人襄汾县汾城镇北中黄村居民王某、郑某(系夫妻)已被公安部门控制。文物部门正在组织专家对查获的物品进行鉴定,公安部门将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文物承载着历史,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明代古城墙砖作为历史遗迹的一部分,见证了岁月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即便这些墙砖是在当地修复前采集,其采集和售卖行为也需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私自售卖涉嫌违法。
无论是售卖者还是购买者,可能都未充分意识到倒卖文物的法律后果和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损害。在售卖者眼中,古城墙砖或许只是能带来经济利益的商品;在购买者看来,这可能只是新奇的 “收藏品”。然而,两者都忽视了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保护文物的社会责任。文物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应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尊重历史、敬畏法律。
作为交易的载体,平台有责任对上架商品进行审核,确保其合法合规。但在此次事件中,“古城墙砖” 竟能公然上架销售,反映出平台在文物类商品审核上存在严重漏洞。
平台不能只关注经济效益,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对商品的审核管理,建立健全审核机制,防止类似违法售卖文物的行为发生。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监管,明确平台在文物保护方面的责任,对纵容文物非法交易的平台依法予以严惩。
此次售卖的古城墙砖究竟是真品还是仿制品,需文物部门组织专家进行科学鉴定。若为真品,必须彻查墙砖来源、采集过程及是否存在其他文物被倒卖的情况;若为仿制品,售卖者则涉嫌欺诈消费者,也应依法处理。准确的文物鉴定不仅关系到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认定和打击,更关系到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文物保护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政府、社会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应加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投入,完善文物保护机制;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行为,形成强大的法律威慑。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媒体要发挥监督和宣传作用,曝光文物违法犯罪行为,传播文物保护知识;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参与度。个人则要从自身做起,增强文物保护意识,不参与文物非法交易,发现文物违法犯罪行为及时举报。
文物不是商品,不能被随意买卖。必须强化文物保护意识,加强监管,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行为,守护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子孙后代也能领略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魅力。
作者:吴睿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