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近期,广东省本土基孔肯雅热疫情呈现上升趋势,截至7月23日0时,佛山市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3194例。此外,澳门已报告接获2例基孔肯雅热病例,均有佛山旅居史。
而在此前世界卫生组织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世卫组织虫媒病毒小组负责人迪亚娜·阿尔瓦雷斯介绍,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约550万人面临这种蚊媒病毒的风险,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
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的国家及地区分布图对于许多上海市民来说,基孔肯雅热这个名字非常陌生,担心是不是又出现了新发传染病?今天,上海市疾控中心发布消息称,截至7月23日,上海市无本土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
首先要明确的是,基孔肯雅热并非新发传染病。这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952年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首次被发现,1958年在泰国首次出现城市疫情。2008年我国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今年1月至6月,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共报告病例超22万例。
基孔肯雅热的临床症状以突然发热、皮疹及关节痛为主要特征。基孔肯雅是坦桑尼亚的swahili语中Kimakonde一词的英译,原意为“弯曲”“发生弯曲”“变成歪扭”或“屈肢疼”之意,形容患者因关节疼痛而弯腰曲背、蜷缩身体的特征体态。目前,基孔肯雅热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南美洲、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如巴西、印度、法属留尼汪岛、泰国、马来西亚等。
据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吴浩介绍,人体感染病毒后一般3天到7天会出现症状,典型表现为“老三样”:高烧不退,体温升至39℃,退烧药效果可能打折扣;关节暴击,手腕、脚踝、膝盖最遭殃,一动就疼,有人形容如同“被锤子砸过”;全身出疹,脖子、胸口冒出小红点,有点痒但不算太严重。
“这病和感冒、登革热容易搞混。但它不太会出现登革热那样的牙龈出血、呕吐咖啡样物,也不会像流感那样咳嗽鼻塞没完。”吴浩说,要是发烧时关节疼得特别厉害,又有感染地旅居史或相关接触史,别硬扛,赶紧去医院检查。
基孔肯雅热的传染源主要是受感染的动物宿主和病人,主要通过带有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病毒主要以“人-蚊-人”的方式循环,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2天到5天可产生高滴度的病毒血症,被伊蚊叮咬后,伊蚊便可能受到感染,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机会将病毒传播。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急性期采取支持治疗,包括休息、补液及使用抗炎药和镇痛药等。预防是关键。
市疾控中心医师提醒,预防基孔肯雅热需从控制蚊媒、切断传播途径和增强个人防护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注意,清晨或傍晚前往蚊虫聚集地时需着长衣长裤,涂抹趋避剂(含有驱蚊胺的花露水等);室内可使用蚊帐、蚊香或驱蚊液,尽量避开蚊虫活跃时段(白蚊伊蚊主要活跃时间为17时-19时)。
其次,保持家庭环境清洁,避免花盆、水桶、废旧轮胎等容器中的积水导致蚊虫孳生。
另外,旅行者出发前需查阅目的国家的健康通告和警示信息,了解哪些地区正在发生暴发疫情或存在较高的基孔肯雅热感染风险。部分旅行者(如孕妇)可依据此类信息判断是否应避免前往该地区。
在暂无疫情但存在感染风险升高的地区,计划停留较长时间或前往正发生暴发疫情的地区的人员,可前往旅行门诊或者医疗机构咨询医务人员;出行时,宜携带含有避蚊胺、埃卡瑞丁、柠檬桉油、对薄荷烷二醇等活性成分的驱虫剂,并按照说明使用。也可使用经 0.5%氯菊酯处理的衣物和装备(如靴子、袜子、帐篷),使用蚊帐、穿宽松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尽可能选择配备纱窗纱门的住宿场所。
出行后,2周内仍需预防蚊虫叮咬,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症状,请及时就医,并说明旅行时间和地点,以尽快得到诊治,并及早实施防蚊隔离、避免传染给家人和朋友。
原标题:《市疾控:上海尚无本土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这病症状“老三样”,防范要点记牢》
栏目主编:樊丽萍
来源:作者:文汇报 李晨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