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花叙情舞,是苗族先祖模仿鸟儿求偶、嬉戏的一种仿生舞蹈,源自苗族对鸟的崇拜信仰,也是苗族素苗支系的相亲舞蹈。通常在农历七月苗族“米花节”时,由苗族青年男女共同表演——这是毕节市黔西市铁石苗族彝族乡米新寨村最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米花叙情舞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一场视觉盛宴,更是苗族人民传递文化的重要方式,是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情感的符号。而作为这一舞蹈的代表性传承人,王天德用行动诠释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
清晨的米新寨村(杨华 摄)用米花叙情舞述说一段故事
清晨,薄雾笼罩着鸭池河畔的米新寨村,宛如一幅静谧的水墨画,从远处传出的芦笙,忽远忽近,时而婉转低回,时而轻快跳跃,时而喜庆热烈,时而哀怨缠绵,仿佛穿越时空从远古传来。
这些芦笙曲调来自王天德和他的大徒弟吴定华。在铁盔山村大坪子的一块空地上,王天德边吹边跳,为年轻人演示米花叙情舞的动作要领,他说,“这不仅仅是舞步,更是我们苗族儿女表达情感的方式,要用心去记,用心去跳。”
距离米新寨村不远的铁盔山村大坪子,是苗族米花叙情舞最经典的表演场景,也是王天德闲暇时教授徒弟的地方。在空旷的大坪子上,王天德和吴定华双手紧握芦笙,米花叙情舞的音乐随之响起,苗族青年男女伴随着芦笙旋律翩翩起舞。此时,微风掠过,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为这场特别的教学增添几分诗意。
王天德对徒弟们说:“米花叙情舞是用舞蹈艺术来述说一段故事,你们不仅要会跳,还要了解它的文化内涵。”
据介绍,苗族米花叙情舞已有数百年历史,主要通过芦笙、舞蹈、原生态民歌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了农耕、武术、鸟儿求偶等舞蹈动作和叙事元素,用肢体语言讲述苗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王天德(左二)和徒弟们交流芦笋吹奏技巧薪火相传,让米花叙情舞焕发新生
2024年,贵州省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苗族米花叙情舞入选。这一项目申报成功的背后,是一代代传承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坚守。
王天德的爷爷和父亲曾是当地有名的米花叙情舞传承人,受家庭熏陶,他自幼跟随长辈学习舞蹈表演和芦笙吹奏技艺,并致力于将其发扬光大。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项文化遗产,王天德在苦练技艺的同时,主动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渊源。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苗族人,王天德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不仅在当地免费教授年轻人学习米花叙情舞,还到当地学校授课,为师生示范芦笙吹奏技巧,讲解米花叙情舞的动作要领。同时,积极带队参加各类文艺活动演出,向人们展示民族舞蹈的风采。
1989年以来,王天德多次带队到大方、金沙、织金、贵阳清镇等地参加演出,他说:“以前是父亲带我们出去表演,父亲不在后,这份责任就落在了我身上。”
1996年,王天德参加毕节地区(现毕节市)首届少数民族歌曲、器乐曲创作、演唱、演奏比赛,其中,芦笙演奏《米花叙情曲》荣获三等奖,原生态民歌演唱《小妹的心》荣获优秀奖。
2012年,王天德被任命为黔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米花叙情舞、铁石接亡灵芦笙县级代表传承人。
2014年,王天德的儿子王发、儿媳李忠义被任命为黔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米花叙情舞县级代表传承人。
2016年,苗族米花叙情舞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4年,米花叙情舞被列入第六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米花叙情舞不仅在本地重新焕发生机,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目前,米花叙情舞表演人员有16人,涉及农民、商人、教师、在校大学生等各行各业。
王天德将米花叙情舞教学带到田间地头(陈燕南 摄)传承民族文化,守护民族文化根基
尽管米花叙情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王天德觉得,他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王天德介绍,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学生外出学习,受人员限制,米花叙情舞参加大型活动演出的机会减少,加上资金缺乏等因素,对米花叙情舞的传承推广带来了一定影响。
王天德说,他希望能把芦笙和米花叙情舞引进校园,通过系统教学让学生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兴趣要从小培养,学习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不仅是王天德的信念,更是多年来他坚持实践的动力。他说:“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这份执着与坚守,正是他对传统文化最真挚的表达。
黔西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关人员表示,将持续推进已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升级申报工作,加快项目“走出去”步伐。同时,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训计划,鼓励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参与院校教学科研和技能培训以及技艺教学活动,带动更多人参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目前,苗族米花叙情舞市级传承人的申报正在进行中。
作者:陈燕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