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传统的养老模式面临诸多挑战。人工智能(AI)加持的陪伴机器人、康复机器人、AI就医助理等养老机器人,作为新兴的科技解决方案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今年以来,“机器人养老”话题热度飙升,有人预言,机器人养老时代要来了。
机器人养老指的是利用机器人及具身智能技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辅助、健康监护、康复训练、情感陪伴等服务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手段弥补人力照护缺口,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降低社会养老成本。
养老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一般是各级医院、康养中心、养老院及老人家庭。这些应用场景目前国内均已有实际运行的案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引入AI就医助理“仁小爱”,可以提供导诊、诊前出行规划、院内就医引导、AR实景导航、医学报告智能解读及健康咨询等服务,提升了老年患者的就医体验与诊疗效率。福建省福州市万颐智汇坊养老院投入使用的陪伴机器人“笨小宝”,具备智能语音交互、体温检测、日常陪伴、安全巡逻及物品运输等多项功能,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监护、健康管理、文娱互动等一体化服务。
当前,养老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在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中,有11.6%的老年人(约3600万人)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需要长期照护。旺盛的养老照护需求对市场服务供给提出更高要求,这就给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方正证券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智能机器人在养老领域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250亿元。预计未来数年内,养老机器人市场将保持15%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60亿元。
尽管市场前景诱人,行业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养老机器人在商业化、规模化应用上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比如,行业关注的高质量养老数据仍然稀缺。养老机器人的研发应用,不仅需要采集医疗机构临床数据,还需要长期收集老年人的行为数据,这些数据的收集和标注需要时间和高昂的成本。从技术层面看,目前服务类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的复杂场景中实时感知、决策和执行的能力较弱,无法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从市场角度看,目前养老机器人的研发费用较高,特别是涉及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投入,在无法通过规模化生产和大批量销售摊薄成本的情况下,养老机器人的售价维持高位(较便宜的护理机器人市场售价都在万元以上,功能全面的高端机器人售价更是高达数万元乃至数十万元),影响其从工业领域向消费市场领域普及。另外,不少消费者对智能养老机器人的功能、价值和安全性存在疑虑,市场认知度和接受度有待提升。
面对千亿级市场蓝海,破解问题障碍,推进养老机器人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政策端和产业端协同发力。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对养老机器人产业的政策支持。技术层面,设立专项产业基金,资助核心技术研发等项目,给予企业开发养老机器人更多支持;促进产学研用融合,支持校企合作攻克关键技术,加速成果转化。应用场景方面,开拓社区养老等多元化场景,开发产品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同时,完善标准体系,加强监管,严格认证检测,淘汰技术落后、质量较差的产品,规范市场秩序。
相关企业要加大研发力度,针对不同养老场景的痛点和需求,进行精准技术攻关。加强对机器人在机构场景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测试,确保其能够满足严格的医疗护理标准。通过实际使用收集数据,对机器人的基础功能进行持续优化和改进。优化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并进行规模化生产和供应链优化,降低产品成本。
相信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技术攻坚和市场拓展,智能养老机器人产业可以实现从试点应用到规模化普及的跃迁,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和福祉。
【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