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末》记者 吕静
自6月23日起,各地高考成绩开始陆续公布,志愿填报也随之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今年,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实行“新高考”。多数省份采取院校专业组报考模式,高校将选科一致的专业或专业类放在同一组内让考生进行填报。
各类高考AI志愿填报的广告在社交平台上频繁刷屏,考生和家长仅需在AI志愿填报APP中输入高考所在地区、具体考试分数、所选考试科目以及个人兴趣方向等信息,AI就能迅速生成一份“量身打造”的志愿填报建议。不过,也有不少人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问题。
部分APP需付费解锁信息
一位河北考生的家长马东华(化名)表示,孩子需要填报90多个院校志愿,面对如此庞大的选择范围,若不借助系统筛选,填报工作将变得极为繁琐。AI志愿填报APP一定程度上为考生和家长提供了便利。
马东华分别体验了几款不同的AI志愿填报APP。首先,他下载了“优志愿”APP,进行志愿模拟填报,在注册成功后,进一步选择所在省份、选科组合、高考成绩等信息,随后依据自身分数和位次,将志愿分为“冲”“稳”“保”三个部分。
马东华在输入考生的分数后,点击页面左边的AI智能填报选项随即出现智能选校。不过,在未开通VIP服务的情况下,马东华仅能查看前十个推荐院校,且这些院校多为报考概率较低、属于“冲刺”类型的院校。若想查阅全部推荐内容,则需支付388元开通志愿VIP服务。
记者打开“优志愿”APP后看到,在开通VIP页面的广告有一行大字:优志愿专注报考10年,1600万+考生的选择。底下的小字显示:录取成功率高达99.2%;最大浪费仅6分;身边同学都在用。
随后,马东华登录“掌上高考”APP发现,非VIP用户仅能查看“冲”“稳”“保”前三个院校的志愿相关内容。若想获取更多志愿填报信息,则需开通VIP服务,费用为98元。若需专家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则需花费2980元完成一次咨询,包括一对一沟通报考意向一次、一对一制定专属方案1份、一对一解读志愿报告1次。
之后马东华继续使用夸克APP,点击进入“夸克高考”服务,可以根据专业偏好、地域偏好、职业倾向、毕业规划、学费倾向、优先策略等信息明确个性化需求,推荐院校专业,还有近两年的最低位次等数据。
不过,记者发现,APP所提供的内容并非与院校实际信息完全一致。举例来说,广东工业大学的会计学专业在广东省录取情况,在夸克APP上显示,2024年最低分560分、最低位次58755;而学校本科招生网公开信息显示,该专业去年最低排位为57848。在最下面有一行小字写着: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在线——掌上高考。
AI填志愿数据不准确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为9.5亿元。超九成高考生愿意选择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今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预计为10.9亿元,预计2027年将增至12.2亿元。
当千万考生站在志愿抉择的十字路口,面对复杂的录取规则与海量信息,AI填报高考志愿是否靠谱?所推荐的院校专业和考生成绩的匹配程度怎样?
记者以“河北省考生、总分600分、选科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体验了几款不同的AI志愿填报APP。
一款AI志愿填报APP在分析中称,该考生“2025年河北省物理类600分对应的全省排名为15950名”,然而这一数据与真实数据有着较大偏差。事实上,从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一分一段表来看,该分数对应的排名区间为26288至27073名。
因此,该AI志愿填报APP给出的可报考院校包括华中农业大学的生物科学类、上海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等。记者查询华中农业大学的生物科学类2024年录取最低分为600分,最低排名为15950名;2023年录取最低分为600分,最低排名为15687名;2022年录取最低分为586分,最低排名为15960名。可见,该学校过往三年的录取最低排名名次较稳定,与今年“考生”的两万余名相差甚远。
记者由此发现,AI填报提供的数据不一定准确。
另外,记者通过AI互动对话获取的信息,也存在信息不准确的现象。举例来说,记者在夸克高考的AI对话中询问:“南昌大学2025年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招生吗?”AI会给出“南昌大学2025年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招生”,不过“南昌大学2025年医学影像专业的招生计划尚未完全公布。目前可查询到的部分省份招生情况如下:江西省:2025年南昌大学在江西普通类招生计划中,医学影像学专业物理类招生45人。陕西省:2025年南昌大学在陕西计划招收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4人。”
事实上,南昌大学已经于2025年4月29日发布公告,拟撤销戏剧影视文学、医学影像技术等8个本科专业。
AI填志愿的法律风险有哪些
马东华对AI工具搜索网页的信源可信度表示担忧。他认为,若AI搜索到的网页信息有误,那么基于此生成的推荐院校自然也不可靠,在使用AI工具时心里没底,难以完全信任其推荐结果。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新金融法学中心主任、副教授陈燕红认为,在AI填报志愿过程中,潜在的法律风险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数据准确性问题。AI平台的核心在于依据历史录取数据、院校专业信息等提供志愿建议,可现实中存在平台数据更新不及时或错误的情况。其次是服务质量与宣传不符。一些平台宣传“AI结合资深专家个性化定制志愿方案”,可实际提供的只是基于简单算法生成的通用模板,毫无个性化可言。这种虚假宣传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规定。再者是个人信息泄露风险。AI填报需要收集考生高考成绩、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若平台安全措施不到位,可能导致信息外泄。这就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考生可以要求平台承担侵权责任。
那么,若因AI导致志愿填报失误,责任应由谁承担呢?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吕银平认为,平台是否担责需结合“滑档原因”“平台义务履行情况”及“宣传承诺”等综合判断,核心遵循民法典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具体来看,若平台存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或未履行合理注意义务,应承担相应责任。但需明确,若滑档因“考生自身原因”(如未如实填写成绩、选科信息)或“高校录取政策突变”(如某专业2025年突然扩招导致位次下降)等非平台原因,则平台无需担责。其次,明确界定“算法过错”与“考生自主选择”的边界:应以“合理提示”作为衡量标准,其核心在于平台是否履行了“合理提示义务”,以及“推荐结果是否显著不合理”。
“AI志愿填报作为‘技术赋能教育’的新兴领域,其发展需兼顾‘创新’与‘规范’。考生需理性看待AI推荐,将其作为‘辅助工具’而非‘决策替代者’。未来,随着立法的完善与监管的加强,AI志愿填报有望真正成为考生的‘志愿填报助手’,而非‘风险源’。”吕银平说。
责编:戴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