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院士奶奶的班,“瓜三代”孙女种出甜瓜新品种
创始人
2025-07-24 14:26:09
0

封面新闻记者 喻言 马嘉豪 摄影报道

这是在我们重庆摘下的第一个哈密瓜——‘玉露明珠’……”7月中旬的一天,在重庆北碚西山坪的明珠果苑种植大棚内,果苑负责人杨晓寒手持剪刀,摘下了棚内成熟的第一个新品种甜瓜——“玉露明珠”。

“玉露明珠”也是在重庆地区首次种植成熟的新甜瓜品种。50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在新疆寻觅到了它的瓜种母本;50年后,吴明珠院士的孙女杨晓寒,将经过改良的瓜种试种在重庆的土地上。

从大西北到西南腹地,甜瓜种植地的迁徙,不仅仅代表瓜苗培育的成功,更象征着“甘甜事业”植根大地的精神传承。

杨晓寒和摘下的“玉露明珠”。

从“上班族”到种瓜人

 “我是瓜三代”

杨晓寒今年30岁,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在两年前,她还是一个奔波在钢筋混凝土间的“上班族”。

如今,她的身份从“上班族”变为了种瓜人。这一转变的背后,源于杨晓寒对自己奶奶的重新认识。

套用最近的一句网络语,“你可能不认识我奶奶,但你一定吃过我奶奶培育的西瓜!”

杨晓寒的奶奶,是有着“西瓜奶奶”之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明珠。

吴明珠院士(右)和袁隆平院士(左)。受访者供图

1930年1月,吴明珠出生于湖北武汉,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果蔬专业。1955年,吴明珠前往新疆参与瓜类育种工作,扎根一线60余年,培育出了“8424”“皇后”“芙蓉”“郁金”等数十个西瓜、甜瓜品种。正是因为吴明珠的付出,中国人实现了“吃瓜自由”。

谈起自己的院士奶奶,杨晓寒说,“奶奶的基因这么强大,我也想看看我行不行,也想尝试一下‘与瓜为伍’的生活。”

“我是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后我做过很多工作,最多的就是销售,卖车、卖房、卖保险等等。在23岁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奶奶是科学家、院士。”2018年夏季的一个普通工作日,杨晓寒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了“西瓜奶奶”的推文,她发现文章中科学家吴明珠的各项信息和自己的奶奶高度重合,且文章所配的图片竟然就是奶奶的照片。

“完全不敢相信,我向我爸爸求证,他说‘奶奶就是科学家、院士’。”父亲的确认让杨晓寒颠覆了自己对奶奶吴明珠的认知,自豪与骄傲油然而生。

知晓自己的奶奶吴明珠是育种专家后,杨晓寒开始有意识地在网络上搜集与育种相关的资料,了解奶奶的工作。她也开始留意那些来家中看望奶奶的育种科研人员。

“他们都是从事育种科研的人士,是奶奶的徒弟、徒孙,和他们接触过后,我发现很多研究出来的新瓜种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种植和推广。”杨晓寒说,虽然自己的学历和专业达不到参与育种科研的门槛,但自己可以把这些新瓜种种出来,让更多人看到、吃到这些科研成果,这也是对奶奶“种瓜大业”的另一种延续。

杨晓寒和奶奶吴明珠院士。受访者供图

“现在,我是‘瓜三代’。”2023年底,杨晓寒与家人商议后从单位离职,入行西甜瓜种植行业,开启了自己的“瓜三代”事业——种瓜。

“重庆也可以结出奶奶的瓜”

首批新品甜瓜试种成功

“全程24公里,需要37分钟……”杨晓寒的瓜棚在北碚西山坪村附近,大约2亩地,搭建有4个大棚。

自从开启“种瓜大业”后,从未下过田的杨晓寒便开始学习各类种植知识,熟悉、掌握瓜类种植的各项要素。

播种后,她每天都要开车从居住的小区出发,到种植基地察看瓜苗情况。这条多是盘山公路的路线,小杨开起车来已经驾轻就熟。

明珠果苑试种大棚。

“在重庆种植甜瓜是奶奶一直以来的梦想,我想为她实现这个梦想。”杨晓寒告诉封面新闻记者,重庆的气候湿热,土壤黏重,对于传统的甜瓜种植来说其实并不适合。

如何在“不适合”的地里种出奶奶培育的甜瓜品种,杨晓寒决定结合智慧农业,让种在大棚里的甜瓜“更懂自己”。通过上传棚内的土壤、温度、湿度等各类环境数据,结合瓜苗的生长进程,实施精准地施肥、控温、浇水等。

“再加上‘玉露明珠’是改良后的耐低温、耐弱光环境的新甜瓜种,在重庆试种成功的概率会更高。”说起自己种植的甜瓜,杨晓寒头头是道,“玉露明珠”光皮白肉,兼具脆爽和软糯双重口感,甜度接近20度。“‘玉露’是指瓜的颜色,‘明珠’就是奶奶吴明珠的名字。”

重庆夏季炎热,位于西山坪的种植基地同样接受着高温炙烤。密不透风的瓜棚内,气温可达60℃,在棚内工作就像蒸桑拿。

“进出门都要快速把门关上,防止病虫乘机而入,在棚里面也不能待久了,会中暑。”杨晓寒说,接触种瓜工作后,她也更加钦佩曾经扎根一线的育种科研人员。

瓜棚内已经进入成熟期的“玉露明珠”。

“像奶奶他们以前在新疆,顶着高温在地里一蹲就是一天,有时也是在大棚里面,闷得不得了,不知道他们的身体怎么能吃得消。”刚从大棚里摘下几个“玉露明珠”后,满头大汗出棚的杨晓寒感触地说道。

如今,经过用心种植,“玉露明珠”也迎来了瓜熟蒂落的时刻。站在大棚前,杨晓寒仿佛看到了60多年前,为了收集理想的地方品种,奶奶吴明珠凭一壶水、一块馕,顶着风沙烈日,奔波于戈壁沙漠,一天不落地在高温环境下工作。

成熟后的“玉露明珠”。

“‘我的人生就是想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这是奶奶亲口说出的愿望,也是我继承奶奶种瓜事业的方向,我想把更多育种家们的研究成果带到大家面前。”杨晓寒说。

“西瓜奶奶”的“瓜孩子”

和我的“兄弟姐妹”

“从梳着两条大辫子的年轻姑娘到如今已是年过古稀的老太太了,真是岁月悠悠,一干就是50多年。要问当时苦不苦?真苦,累不累?很累。但抱着搞好专业,为人民作贡献的目标,坚忍不拔,从未动摇,心态良好……”在吴明珠院士的自传中,她这样写道。

2011年底,81岁高龄的吴明珠院士出现了生物钟紊乱、记忆力衰退、丢三落四等状况,确诊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她最终不得不离开热爱和奉献了一生的事业。

“奶奶生病后我们就将她接回了重庆休养,已经14年了。”在杨晓寒家中,封面新闻记者见到了已经95岁高龄的“西瓜奶奶”吴明珠院士。

因为生病和高龄,吴明珠院士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如今一天中多数时间都是躺在床上休养,依靠胃管进食。

杨晓寒说,奶奶有一个放着她自己宝物的行李箱。“里面全是奶奶的宝贝,有她的工作笔记、工作照片,还有很多她的‘瓜孩子’的照片,和我的合照只有一张。”

杨晓寒说,在她从小的记忆中,家里虽然有吃不完的瓜,但奶奶却是一个只有寒暑假才能见到的“瓜农”。

吴明珠院士和她的“瓜孩子”。受访者供图

“记得有一次放假去看奶奶,在吃哈密瓜时我把瓜籽扔到了垃圾桶里,奶奶看到了就十分严厉地拿来一个盆,‘砰’地一下放到我面前,要我把瓜籽放到里面。然后奶奶把这些瓜籽洗干净后,拿去种,研究育种。要是去奶奶的瓜地里,不小心踩到了瓜秧也都会被骂,因为这些都是她的宝贝,她的‘孩子’。”回忆起为数不多和奶奶相处的时光,杨晓寒记忆深刻的是奶奶对待瓜苗瓜种的认真且严肃的态度。

“奶奶病退后,对她的瓜也始终念念不忘,时不时地和我们说要回去看她的瓜。我们带她去新疆,她会很高兴。”杨晓寒说,小时候,她不理解奶奶为什么对瓜这么好,直到自己也长大成人,参与到奶奶的育种、种瓜事业中,才明白了“瓜孩子”对奶奶的重要性。

“它们都是奶奶的‘瓜孩子’,也是我的‘瓜兄弟’。”杨晓寒说。在将摘下的第一个“玉露明珠”带回家后,她也迫不及待地切下一小块,让奶奶品尝在重庆种出的甜瓜。

杨晓寒喂奶奶吴明珠吃瓜。受访者供图

在与杨晓寒交流的过程中,封面新闻记者也注意到,虽然吴明珠院士没有说话,但她的目光紧紧地注视着大家,仔细听着孙女和记者分享自己的故事。

说到她的“瓜孩子”们,吴明珠院士还悄悄地翘起双脚,荡啊荡,“这是奶奶心情很好的表现。”杨晓寒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两会... p;16:25)吕新华 说:去年全国政协、全国工商联将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作为调查研究的重点,...
公映首日豆瓣开分8.5,《南京... (来源:上观新闻)照片、影像,本是定格时间的载体。但在惨绝人寰的暴行面前,它们是残酷的倒影,更是历史...
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两会... 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两会关于事业单位工资养老金,两会关于二胎政策热点解读居民基本医保补助提高到...
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两会... 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提高金融公共服务效能。
降温反内卷?华创首席紧急辟谣:...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金石杂谈)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