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7月23日,居然智家(曾用名:“居然之家”;证券代码:000785.SZ)发布重磅公告,在经历整整三个月的留置调查后,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CEO汪林朋的强制措施出现"变数"——从留置转为"责令候查"。
图片说明:来源于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变更措施的时间点耐人寻味,恰好卡在《监察法》规定的三个月留置期限的最后时限。而且所谓的"责令候查"并非无足轻重的监管措施。这一制度设计专门针对涉嫌严重职务违法或职务犯罪的被调查人,意味着虽然汪林朋得以重返工作岗位,但他的一举一动仍处于严密监控之下,接到通知须及时到案。
光鲜履历下的政商暗流
1990年汪林朋以商业部财会司科员身份开启仕途。这段体制内经历,为其日后织就了一张特殊的政商关系网。1999年接手满目疮痍的居然智家后,汪林朋展现出的不仅是商业才能,更有非同寻常的资源整合能力。2015年的全国化扩张、2018年的百亿级融资、2019年借壳上市,这一系列资本运作在市场上曾被津津乐道。
图片说明:居然智家董事长兼CEO汪林朋,图片来源于官方微信公众号2025年4月18日,汪林朋突然被武汉市江汉区监察委员会立案调查并采取留置措施,一纸留置公告将其光鲜履历撕开一角。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调查过程中,官方始终未披露具体涉案事由,这种"讳莫如深"的态度更加为留置事件蒙上阴影。
留置措施是针对被调查人涉嫌贪污贿赂(非公职人员涉嫌行贿犯罪)、失职渎职(可能与公职人员共同构成职务犯罪)等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汪林朋案的特殊性在于其"双重身份",曾是国家商业部体制内干部,又作为上市公司掌舵者在居然之家任内频繁穿梭于政商两界。这种特殊的职业轨迹,为其编织了一张异常复杂的政商关系网。
2019年居然智家“借壳上市”借的就是武汉国企“武汉中商”的壳。在银泰系、永辉系等资本大鳄的激烈竞争中,武汉国资最终选择了居然之家作为壳资源受让方。借壳完成后,居然智家与武汉方面的关系迅速升温,与当地国资平台合资成立项目公司,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2023年,居然智家再获国资加持,与北京金隅集团达成战略合作,金隅集团斥资22.32亿元收购居然之家10%股权,跃居第三大股东。彼时金隅集团自身经营已显疲态,2023年盈利几近归零,2024年更陷入亏损困境。这种"逆势而为"的投资行为,其背后暗含的商业决策逻辑与政商关系考量,着实值得深思。
图片说明:居然智家股权结构,数据来源于同花顺
当然,汪林朋被留置且若确实涉及行贿也不一定是近年的行为。虽然涉案人员的行贿行为已经过了追诉时效,但受贿人可能并未超过追诉时效,即使受贿也无法追诉,监察机关仍然可以给予公职人员政务处分。在此情形下,出于调查受贿事实的需要,就可能将若干年前实施过行贿的上市公司成员予以留置。因此,究竟有没有问题,是哪一个环节出的问题,还有待官方调查结果。
上市公司正面临多重压力
自2021年起,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居然智家的经营业绩持续承压。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归母净利润仅录得7.69亿元,较上年同期骤降40.83%,仅剩2021年的三分之一。进入2025年,这一下行趋势未见好转,一季度业绩再度下滑近四成。
图片说明:居然智家归母净利润,数据来源于同花顺
作为家居卖场运营商,公司通过"直营+加盟"两种模式双管齐下,截至2024年底布局了407家卖场。但细究其商业本质,更像是一个"二房东"。83家直营卖场中,66家为租赁物业,自有物业仅占20%。
这种重租赁的轻资产模式,在行业下行周期暴露出致命短板,20年长租约下的刚性成本,与受市场波动影响的弹性收入形成尖锐矛盾。2024年,居然智家为维持出租率不得不实施租金优惠,直接导致租赁业务毛利率下滑5个百分点。
图片说明:居然智家租赁及其管理业务毛利率,数据来源于同花顺
除了行业周期性调整带来的经营压力外,实控人汪林朋被留置事件更使公司雪上加霜,在多个维度上造成深远影响。
财务方面,由于调查尚未结案,审计机构对公司2024年财报出具了保留意见。虽然管理层称留置事项对财报无重大影响,但若最终调查结果出现变数,不排除需要进行重大财务调整的可能。这种不确定性,犹如悬在投资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对内管理上,汪林朋被留置调查期间,公司紧急启用元老级高管王宁,这位效力居然之家25年的老将暂代董事长职务。如今随着汪林朋的回归,公司管理层面临新的考验,两位掌舵人的管理风格能否实现无缝衔接?在行业寒冬与实控人负面事件的双重夹击下,汪林朋回归能否稳住阵脚、重振旗鼓,仍是未知数。
图片说明:居然智家执行总裁王宁,图片来源于官方微信公众号在对外合作方面,虽然公司宣称与金隅集团的战略合作仍在推进,但若调查最终坐实违法行为,这种倚重国资的合作关系或将面临重大考验。在反腐高压态势下,国企对合作方的合规审查势必更加审慎。
汪林朋的回归,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究竟是危机解除的信号,还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这一悬念唯有等待后续调查方能揭晓。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家曾经的家居零售巨头,如今已是压力重重。能否重拾业绩增长,将考验管理层的经营智慧和战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