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吴辰光
“2015年以前,我们的人均收入只有1800元,到2016年就涨到了8000元,如今已达到2.1万元。十年来,边麻沟村以产业扶贫为重要抓手,建成青海首个‘花卉种植+自然景观’融合的AAAA级景区——边麻沟花海,实现从贫困村到网红打卡地的华丽蜕变。”7月22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青海采访团来到大通县边麻沟村,朔北藏族乡党委书记郭春辉对中国工业报讲述了这里的十年变迁。
郭春辉表示,十年前,在党的政策的正确指引下,村党支部带领村民以土地流转以及整合资金的形式,流转土地600亩,一步一步建成现在的“花卉种植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高原花海。
独特产业结构绘就新画卷
郭春辉介绍,2015年以前,边麻沟村是个偏远贫困的小山村,共居住159户、569人。民族结构以少数民族为主,包括藏族、蒙古族等。
2015年,产业扶贫成为推动边麻沟村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村大众农业观光专业合作社吸纳10户20名贫困人口务工就业,实现人均年收入增收2万元,拓宽了贫困群众的收入渠道。
2016年,“花海农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落地实施,贫困户将14.04万元扶贫资金入股至该项目,每年按照8%的年分红比例,户均每年增收4000元。2016年年底,边麻沟村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
除了政策指引,边麻沟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是实现快速发展的一大因素。边麻沟村坐落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部,平均海拔2800米,东邻互助县北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南接老爷山,西连察汗河国家森林公园,北与鹞子沟国家森林公园相连,形成“四园环绕”的生态旅游矩阵。得益于此,边麻沟花海景区应运而生。
该景区产业结构独特,构建了“景区+村委”联动、花海与自然景观相映、文化与景点交融、观赏与体验并存的发展模式。在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同时,边麻沟村将乡村旅游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使命进行培育和打造,全力提升“幸福像花儿一样”的文化旅游品牌。边麻沟村以花海为核心,充分挖掘森林资源价值,带动周边村落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通过整合项目资金、村民入股资金,利用村民以土地入股方式流转的600亩土地,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
目前,边麻沟花海景区已修建3处观景台、160米观景长廊、1500平方米游步道、100米百合长廊,硬化主路1000米,打造了三处立体花坛和1800平方米中心花坛,种植各类花卉30余种。同时,景区还新建10户农家院、2000平方米餐饮中心、9户观光自助茶园、7000平方米游乐场以及6000平方米停车场,初步形成了集餐饮、住宿、游乐、森林康养为一体的森林生态旅游区。
年收入突破2000万元大关
边麻沟花海景区以“一核一带三组团”规划为指引,构建“党建+产业”联动发展模式:以东至沟村、边麻沟村为核心区,依托窎沟公路打造产业聚集带,辐射带动旅游综合服务、特色农业、文化体验三大协同发展。
在此框架下,东至沟村投资20万元建设健身徒步通道,与边麻沟花海景区无缝串联,形成“大旅游”空间格局。花科庄等周边村相继发展农家观光、特色餐饮、民宿接待,逐步构建起“农体文旅商”全链条服务体系。
2024年,边麻沟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500万元,花海景区收入500余万元,共计突破2000万元大关,直接带动周边100余名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催生30余户观光茶园。通过政府引导、村企合作、农户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区域内已形成“花海引领、村落联动、产业互补”的发展共同体。
截至目前,边麻沟村50万元非贫困村集体资金通过入股景区实现6%年收益。这种“党建红+生态绿”的融合发展模式,正成为高原山区破解资源瓶颈、实现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郭春辉透露,下一步,边麻沟花海景区将继续提升档次,着力打造具有故事、文化、民俗特色,格调高雅、独具魅力的高原田园生态风“农体文旅商”一体化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