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同言语 共复兴”暑期社会实践团与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遇见格桑”实践队联合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西藏林芝地区结出硕果。两校实践队通过创新“云端+线下”协作模式,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科普教育有机结合,让“推普”与“科普”相互赋能,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甘肃临夏康乐县鸣鹿乡拔子沟村,两校实践团队为当地小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推普”联合课堂。天津大学“遇见格桑”实践队通过《三峡大坝的前世今生》主题课程,运用三维动画等多媒体技术,生动展现了中国水利工程的科技成就,更以“国之重器”的建设故事激发了拔子沟村师生对工程奇迹背后的民族智慧的深刻共鸣,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热情。兰州交通大学“同言语 共复兴”实践团则巧妙衔接科普内容,带领学生诵读《三峡》经典片段,在琅琅书声里融入普通话发音训练。一番互动后,孩子们不仅能流畅、标准地诵读全文,还能用清晰、生动的普通话诠释文言意境。他们兴奋说道“原来用普通话读文言文,能更深刻感受三峡的壮观,原来普通话能把文字讲得这么有意思”。
“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效果超出预期。”实践团队负责人表示,通过科技展示激发学习兴趣,再顺势导入语言教学,实现了知识传授与语言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
活动期间,两校团队还召开了线上研讨会,深入交流推普工作经验。兰州交通大学实践团队分享了连续5年在民族地区开展推普工作的实践成果,天津大学则介绍了在西藏林芝探索的“推普+职业技能”特色模式。双方就政策落实、实践难点及未来合作方向达成共识,计划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语言+文化+科技”的多元推普路径。
据悉,两校将继续深化合作,将此次实践成果转化为长效工作机制,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贡献高校力量。
责任编辑:杨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