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7月23日,东北大学6名学生在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参观学习浮选工艺过程中,因格栅板脱落坠入浮选槽。经全力施救,6人被救出后,医护人员确认已溺亡。另有1名老师受伤。目前,涉事各方正在开展善后处置工作。7月24日,中金黄金发布公告就此致歉。
6名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在知名企业参观学习过程中溺亡,这样的惨剧让人痛心。随之衍生的,还有一连串亟待解答的疑问。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选矿厂的格栅板是一件非常陌生的东西。为何会发生脱落?学生因此坠入浮选槽,又为何会溺亡?到底是设备本身有问题,还是实际操作不规范?这些疑问,眼下都成为事故后续调查处置不容回避的关键。
公开资料显示,浮选槽是浮选设备中用来实现浮选过程的槽体容器。浮选槽的格栅板是安装在浮选槽内的一种构件,通常由金属、塑料或木材等材料制成,可以对浮选槽内的矿浆流进行稳定和引导、防止矿粒沉槽,并起到消泡作用。
据极目新闻报道,有从业者表示,浮选槽中的矿浆水含有悬浮物、化学药剂和重金属离子,具有腐蚀性和高温风险,“人掉进浮选槽,基本没有生还的希望”。另有安全生产方面的账号也发文指出,浮选槽为工业高危区域。格栅板作为防护设施脱落,暴露出设备维护缺失或设计缺陷。
这些公开信息,或对大家初步了解事件的发生原理有帮助。但这并不能代替完整的官方调查释疑:既然浮选槽本属于高危区域,在学生参观学习过程中,从校方到工厂,是否提供了与高风险相匹配的、专业而充分的安全告知与防护措施保障?
比如,相关涉事单位是否事先评估了参观过程中的风险,并做了相应的隐患排查?而在学生参观过程中,有无尽到安全引导责任,也值得追问。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有曾去过事发选矿厂的受访学生提到一个细节:“浮选区员工平时也就二三十人,实习参观的时候学生加老师会比浮选车间员工多”。其还提到,如果是7个人站在(格栅)板上,可能板子会受不住。如果这种推测成立,多人同时站上格栅板的合规性就有待进一步追问。
需要注意的是,涉事企业官方微信公众号曾于今年2月发文称:顺利完成了一二系列混精二层平台地面格栅板更换。那么,文章提到更换的格栅板与此次事故的格栅板是否属于同一批次?如果是刚更换不久就发生脱落,到底是质量问题,还是安装疏漏或设备维护缺失?
眼下,事故进入调查处置环节,上述一系列公众关切,都必须得到权威回答。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事故的定性和责任认定,必须公正透明,以绝不姑息的态度严肃问责。
同时,此事或还不宜作为一个孤例事件看待。首先,6名学生跌落溺亡,至少暴露了涉事生产车间可能潜在的生产安全隐患——设备问题,或是操作失范,抑或安全生产意识薄弱。
据此,即便没有此次事故,该车间的安全隐患若未能得到及时排查,也可能以另一种方式引爆。那么,事件发生后,除了做好事故本身的处置,也还有必要进行举一反三的安全排查。
其次,眼下暑期正值学生进入工厂实习、参观学习的高峰。此事也提醒,对于学生进工厂的安全保障绝不能掉以轻心,从学校到企业,从风险评估、防护装备到现场监护等,都必须严格按照安全要求做到位。
此次事发企业并不是什么“小作坊”,而是大型国有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本该有着更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充当好示范生。现在却发生如此重大安全事故,这样强烈的反差,无疑让事件的警示意味更显沉重,当引起更多方面的重视。
撰稿 / 羽木(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