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晖投教社)
根据2025年7月23日中国商务部及美国财政部官员的最新表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将于7月27日至30日赴瑞典斯德哥尔摩,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举行第三轮中美经贸会谈。此次会谈是继2025年5月日内瓦、6月伦敦两轮会谈后的延续,旨在落实两国元首6月5日通话共识,延续“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就彼此关心的经贸问题开展磋商。
一、会谈可能涉及的核心内容
结合前两轮会谈成果及美方近期表态,此次瑞典会谈的重点议题可能包括以下几类:
关税“休战期”延期:
中美于2025年5月达成“90天关税休战期”(原定于8月12日到期),此次会谈的核心议题之一是延长这一“休战期”,避免已暂停的加征关税重新生效。美方认为,“谈不完”的谈判需通过延长周期争取时间,为后续妥协预留空间;中方则希望通过延长休战期,稳定出口企业预期。
贸易平衡与关税遗留问题:
美方此前多次提及中国贸易顺差问题,此次会谈可能涉及如何通过扩大农产品、能源等产品进口,推动贸易平衡。此外,美方以“芬太尼”为名目征收的关税、欧盟对美国企业的数字税等遗留问题,也可能成为磋商内容。
敏感领域市场开放与合作:
美国可能要求中方进一步开放云计算、生物技术、稀土等敏感领域的市场。例如,美国财政部副部长法尔肯德提到,谈判将涵盖“中国对稀土的出口管制”问题。中方则强调,开放需以保障国家安全与产业安全为前提,探索合理的合作模式。
地缘政治相关议题(潜在争议点):
美国财长贝森特此前表示,此次谈判可能涉及“中国购买俄罗斯、伊朗石油”的问题,并威胁对购买受制裁俄油的国家征收高达100%的“二级关税”。中方已明确回应,能源进口关乎国家发展权,不会将经贸问题与地缘政治挂钩。
二、对市场的潜在影响(基于前两轮会谈成果及市场预期)
尽管此次瑞典会谈尚未举行,但结合前两轮会谈释放的缓和信号及市场反应,若达成积极成果,可能对以下领域产生利好:
出口导向型企业与跨境电商:
若关税“休战期”延长或部分关税取消(如医疗设备、农产品),中国纺织、家电等传统出口企业的成本压力将缓解,利润空间有望提升;跨境电商因“800美元以下商品免税政策”恢复(前两轮会谈提及),运营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科技股与半导体行业:
美国近期撤销了对英伟达H20芯片的出口禁令,若此次会谈进一步放宽半导体技术出口限制,A股半导体板块(如中微公司、隆基绿能)及美股科技股(如苹果、特斯拉供应链)有望迎来上涨。
人民币汇率与外资流入:
贸易谈判的积极进展将提升市场风险偏好,推动人民币升值(前两轮会谈后,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曾升破7.22关口);同时,外资可能加速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如A股、港股),提升市场活跃度。
大宗商品与能源市场:
若中美贸易关系缓和,全球供应链稳定性预期改善,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上涨;但需警惕美国对俄油“二级关税”的威胁,若中方妥协,可能影响国内能源进口成本。
三、需关注的不确定性与风险
能源议题的复杂性:
美国将能源作为谈判筹码,试图通过“二级关税”迫使中国在其他领域让步,可能增加谈判的不确定性。
国内政治压力:
美国农业州与科技州的利益冲突(如农产品采购承诺与科技出口管制)、中国产业转移导致的就业流失(约200万岗位),可能制约双方的妥协空间。
市场预期透支:
部分利好(如关税调整、科技股上涨)已提前反映在股价中,若会谈细则不及预期,可能引发回调。
总结
此次中美瑞典经贸会谈是两国关系“从对抗转向合作”的关键节点,核心目标是延续关税休战、扩大经贸合作。若达成积极成果,出口导向型企业、科技股及人民币汇率有望受益;但需警惕能源议题、国内政治压力等不确定性因素。最终影响需待会谈结束后,根据具体成果进一步评估。
(注:以上分析基于2025年7月24日前的公开信息,会谈具体成果以官方后续声明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