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无梗不语”为何让人担忧
创始人
2025-07-24 11:44:37
0

编者按

  正值暑假,不少家长或许有这样的感受:带娃辛苦,和孩子交流更是频遇“梗”阻。孩子不时冒出一句网言网语,有些“梗”还算俏皮,有些则令人皱眉……一个个人为制造的语言障碍,“梗”住了亲子交流。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于素养的培育也有潜移默化之力。尤其对未成年人来说,因为辨识能力不强,觉得“好玩”拿来就用,甚至对一些隐藏不良含义的网络“黑话烂梗”不设防乃至盲目传播,不仅会降低自身的语言文字审美能力,也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捍卫清朗的网络环境,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亟需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文汇报今起推出“让青少年远离网络‘烂梗’侵蚀”系列报道,以期引导大众进一步重视网络素养提升,共同守护孩子们语言表达的纯净与优美。

 ■记者 张鹏

  “夺笋啊”“鸡你太美”“笑鼠了”“修勾”……暑假里,类似的网络热词以更高频次出现在青少年的朋友圈中,出现在了他们的暑假作业里,也出现在和父母的对话中。

  家长群里,有人感慨,因为接不住“梗”,和孩子一聊天就聊死,亲子沟通越来越难。当然,也有人不免担忧,这些流行“梗”不仅正在消弭语言的细腻美感,也一定程度上侵蚀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现在的孩子似乎不用“梗”,就不会说话了?改变青少年“无梗不语”的状态,老师和家长该做什么?

  作业中的“黑话”,老师眼中的一根“刺”

  “鸡你太美!”在一名二年级学生的作业里,类似的黑话就像一根“刺”,深深扎入了徐汇实验小学校长、语文教师焦轶萍的心里。她找到这名学生,询问为何要用这样的词,听到的回答是:“这个词是在我爸爸的手机里看到的,他平时也这么说。”

  还有一线教师举例,在学校,老师问学生任何问题,有的学生都回答一句“因为我善”;也有班主任与学生对话,一二年级的孩子清一色回复“那咋了”……

  和孩子对话,家长也经常“语塞”。“社团明天比赛,6点45分就要到,学校太权威了”“鸟瞰故宫和北京的中轴线,谁的一辈子”……看到初中生女儿的表达方式,家长宋女士感到十分费力。她直言:“不用‘梗’,初中生都不能好好说话,甚至写不出一条完整的朋友圈。”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王希明记得,早在几年前,他就因为在学生作文中发现了“沙雕”“碉堡了”等词汇,与学生商榷。结果,学生振振有词道:“我们平时都这么说,挺有趣的。”

  在王希明看来,“玩梗”对于如今的很多中小学生来说,是生动的网络表达,也可能是朋辈之间的社交货币,再自然不过。但问题是,“梗”也有尺度,“玩梗”也要注意边界,如果把低俗当幽默,那就值得警惕了。

  “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作为语文教师,王希明观察到的是,一些“黑话烂梗”在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开来,很容易洗白原来的低俗语义,造成语义混乱。

  不分场合用“梗”,攻击性比想象中大

  一项来自媒体的调查显示,69%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乱用词汇和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被认为是主要的影响。

  为何青少年会对一些“黑话烂梗”青眼有加?有学者分析,一方面,语言作为社会发展的镜像,始终处于动态演变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要知道,如今的“阿尔法世代”(通常指2010年以后出生的少年儿童)诞生于技术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时代,他们的语言具有天然的“网感”。 ▼随着信息传播速度加快,青少年更喜欢采用“直击痛点”的表达方式,而“黑话烂梗”恰巧迎合了他们符号化、简单化表达的喜好,成为了他们的心头好。

  让老师们特别忧心的是,“黑话烂梗”像病毒一样扩散,消解严肃的议题和日常对话的同时,还造成不同代际之间的语言隔阂、形成社交壁垒,甚至还将青少年群体划分为不同层次。比如,能够创设新“梗”的学生,在学生群体中就可以“封神”。“大家会觉得这样的同学很牛,下课都围着他,这种成就感也会进一步促使学生喜欢用‘梗’。”焦轶萍说。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默凡也有一则观察:大多数青少年是从网络游戏、短视频以及文娱场景中习得“黑话烂梗”的。由于青少年尚处于成长期,对这些网络视频和娱乐节目的内容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在跟随网络模仿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接受其消极的价值观。“语言的使用场景与群体活动和生活方式是相互捆绑的,故而‘黑话烂梗’的流行,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远超成年人。”

  不能忽视的是,有些无价值无意义的“梗”本身就充满了低俗暴力的恶趣味。如果青少年之间高频度地使用这样的“梗”,其攻击性会比想象中大得多。

  语文教学要兼顾思维深度和审美能力

  不少学者谈到,对于“黑话烂梗”的整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要讲究方式方法。

  要知道,网络语言本身并非洪水猛兽,有些用语适应了网络传播环境的需求,表达了当代人的新鲜感受,确实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不能简单将网络语言等同于“黑话烂梗”。但对青少年来说,当下的关键是要培养“语体感”,即明确网络语言使用的目标群体,要有驾驭网络语言使用的能力。

  徐默凡以在校大学生为例谈到,学生平时在小红书账号、朋友圈里适当用“梗”,引起更多同龄人的共鸣和关注,这未尝不可。但若在正规的作业、书信或者是作文中使用相关语言,就显得不合时宜,是缺乏“语体感”的表现。

  而对更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来自家长和学校的示范尤其重要。“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要教会学生雅致、典范的书面语体,教师也要适应学生时代的发展,教会他们互联网语言的适用情况。”徐默凡说。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目前在上海不少中小学校里,由于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作文中出现“黑话烂梗”的情况正在好转。比如,复旦附中、上海市民办兰生中学等学校明文规定,在课堂上和作业中不得出现类似不规范的表达。

  王希明说,规范语言是语文教学当仁不让的首要职责。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语言文字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语文教学也背负着学生审美教育的重任。在语文学科学习效果的考查中,不要太过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而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关注,这也是引导学生优美用语的方法之一。

原标题:孩子“无梗不语”为何让人担忧 来源:文汇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逐步推行免...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有关举措,意义重大。这一举措旨在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
熙菱信息股票将于7月28日复牌... 熙菱信息(维权)(300588)发布公告,2025年7月25日,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何开文和岳亚...
德比之战为何格外精彩德比一词起... 【#德比之战为何格外精彩##德比一词起源于赛马#】90秒,阿庆带你了解足球常识,回顾波澜壮阔的世界足...
《中国审判》2025年第13期... 《中国审判》2025年第13期目录卷首语01 ► 始终抓牢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做实为大局服务、...
邯郸鸡泽县医院2025年新生入... 鸡泽县医院体检中心2025年新生入学体检启动通知各位即将踏入新校园的同学及家长们:鸡泽县2025年新...